早前在ViuTV的旅遊節目,介紹過一個有趣的城市布辛根(Büsingen),但沒有機會詳細解釋甚麼是「飛地」。記得本欄年前也介紹過土耳其的飛地,而布辛根的現實意義,還要有趣。
「飛地」是一個人文地理概念,與領土和國家主權密切相關,泛指一國地理範圍內,有另一個屬於他國的地區。根據飛地本身的主權和地理位置相對性,又可分為「內飛地」(enclave)和「外飛地」(exclave)。當一國境內有土地的主權屬於他國,就是該國的內飛地;一國有領土處於海外、被他國領土包圍,就成為該國的外飛地。布辛根麵積7.6平方公里,人口1500人,主權屬於德國,而完全被瑞士包圍,對德國而言是外飛地,對瑞士而言就是內飛地了。
布辛根這樣特別的政治身份,源自歐洲從前的帝國戰爭史。17世紀末,哈斯堡王朝與位於今日瑞士北部的德意志沙夫豪森(Schaffausen)城邦作戰,奪取了布辛根的主權。在1805年的拿破崙戰爭中,哈斯堡王朝控制的神聖羅馬帝國連戰連敗,與法蘭西帝國訂立《普雷斯堡和約》,將布辛根劃入德意志的符騰堡王國(Württemberg),後來被併入德意志帝國。在拿破崙眼中,處理戰敗國的領土轉移,刻意弄得支離破碎,是方便把舊秩序推倒重來,而當時的符騰堡王國也好、鄰近的瑞士聯邦也好,都是歐洲小國,多點飛地互相制衡,總是好事。
19世紀末開始,瑞士已經允許德國的布辛根農民,與瑞士本地市場進行農業貿易,這一雙向經濟往來,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結束後,德國戰敗,帝國解體,布辛根舉行公投,高達96%居民希望與瑞士聯合。德國要求瑞士就領土轉移作平等交換,而瑞士拿不出「等價物」,國際社會也沒有意欲處理這樣的小爭端,然而布辛根居民的民意畢竟清晰表述。於是,布辛根繼續作為瑞士境內一塊主權屬於德國的飛地,同時居民的親瑞士傾向、生活模式被高度尊重,直到今天。
布辛根作為飛地的各項安排,都有別於德國本土,基本上是根據1967年西德和瑞士的雙邊協議確定。布辛根主權依舊歸屬德國(當時西德),經濟上卻屬於瑞士關稅區;但歐共體、歐盟出現後,由於瑞士並非歐盟成員國,因此歐盟的經濟管理政策並不適用於布辛根。布辛根與瑞士市場深度融合,儘管歐元也在當地流通,但市場偏好瑞士法郎作為交易貨幣。自從瑞士在2008年加入申根區,布辛根與瑞士、德國之間都不設邊境檢查站,邊界僅以界石標識,布辛根足球隊還是唯一一支在瑞士聯賽比賽的德國球隊。布辛根居民是德國公民,遵守德國法律,但可以自由在瑞士工作;居住於布辛根滿十年的德國人,可自動獲得類似瑞士公民身份的認可。布辛根居民需要向德國中央政府繳入息稅,企業則要向瑞士政府繳增值稅;而在瑞士工作的布辛根人,要繳納瑞士社會保險,從而得到瑞士福利。
在其他日常事務,布辛根的管理,同樣高度依賴德國和瑞士合作。布辛根同時有德國和瑞士兩套郵政編碼、電話區號,任何一個系統都覆蓋所有布辛根居民。當地來自德國和瑞士的公共交通並行,兩國警察都對布辛根治安負責。遇到緊急情況時,瑞士安全人員往往比德國同事更早到達,而德國執法人員在越過瑞士國土進入布辛根時,必須遵循特定路線,嚴格規範自身行為,不得於瑞士國境內執法。對以上種種安排,外人看來或覺奇怪,布辛根人卻習以為常。如果布辛根要完全併入瑞士,反而失去了在歐盟與非歐盟身份之間自由遊走的彈性。這種彈性,只要加以善用,足以成為一大經濟收入來源。如何操作,自行意會。
小詞典:《普雷斯堡和約》(Treaty of Pressburg )
拿破崙統帥的法蘭西帝國、與代表反法同盟的神聖羅馬帝國哈斯堡王朝之間,在1805年訂立的和約,象徵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結束,戰敗的哈斯堡王朝割讓出不少疆土,包括布辛根。條約同時規定,哈斯堡王朝承認一個由拿破崙皇帝組織的德意志諸侯國聯盟(「萊茵聯邦」),意味著哈斯堡王室控制的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奧地利帝國成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