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剛結束,雖然不能說是一片吵鬧,但美國「1︰19」的格局,已表露無遺。雖然G20號稱代表全球最重要政治、經濟實體進行「全球治理」,但依然有不少漏網之魚,缺乏了它們,不但代表性成疑,到了具體執行,也會事倍功半。
被忽視的聲音當中,伊朗是被最頻繁提及的一員。伊朗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甚為豐富,經濟基礎不俗,伊斯蘭革命前,經濟體積甚至超過G20成員沙地,隨着國際制裁解除,伊朗作為中東「金磚國家」的潛力不容忽視。更重要的是伊朗的政治角色,目前 G20雖然有穆斯林國家如沙地及印尼,以示「政治正確」,但都是遜尼派主導,什葉派沒有機會發聲。伊朗作為全球什葉派龍頭,一直跟沙地集團冷戰,近年敍利亞和談、打擊「伊斯蘭國」(IS)一類中東大事,伊朗能否直接參與,往往是成敗關鍵;加上沙地外交愈來愈霸道,有了伊朗對沖,對雙方都有所制約。
另一個應該加入G20的自然是以色列。以色列的經濟、軍事實力居於全球前列,尤其是高科技研發能力,極具前瞻性;而且影響力不局限在中東,因為以色列不只是一個主權國家,更是全球猶太人的家園。有了以色列,各國、特別是美國猶太人的依賴對象就會立刻改變,這大概也是美國堅持扮演「以色列代言人」角色的原因之一。然而,隨着美國外交進入轉型、動盪期,以色列以「國家+非國家個體」身份躋身全球治理集團,乃應有之義。
目前,G20有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代表拉丁美洲,但非洲只有南非一國,而南非經濟曾長期獨立於非洲大陸,GDP亦不及非洲大國尼日利亞,能否代表非洲,頗成疑問。當歐盟作為非國家個體的身份也能加入G20,非盟理應同樣有資格加入,特別是非洲缺乏法國、德國那樣的明顯領袖,更需要跨國組織的協調。理論上,東盟也可以考慮加入,目前印尼飾演了東盟代言人角色,但泰國、馬來西亞等都不甘於此。目前非盟、東盟都是G20特邀觀察員,存在「正名」空間。
單論經濟實力,西班牙、荷蘭、波蘭等都值得加入G20,而且各自有地緣政治代表性:西班牙能顧及拉美國家,荷蘭昔日畢竟有少量殖民地,波蘭則是東歐領袖,但假如全都進入,就會過份歐洲主導。至於中國作為崛起中的大國,只有一席代表,卻是不足,假如台灣、香港、甚至新加坡等等能以「大中華」身份加入(三地GDP分別排全球22、33、37,均高於南非),而又能呼應北京利益,理論上頗有可塑性,不過涉及複雜政治問題,就不是目前可以解決。新加坡反而組織了一批小國,成立「3G全球治理集團」,要求代表小國加入G20反映不同聲音,這卻是新加坡外交一貫進取之道了。
最後,在資訊科技革命時代,談及全球治理,國家早已不是唯一的單位,蘋果、微軟、阿里巴巴等,論經濟實力、影響力、和對技術的壟斷,都比一些G20成員如南非更關鍵。這些公司無論在哪裏註冊、哪裡交稅,實際上都是自成一國,怎樣加入他們的利益考慮,涉及國家和非國家個體之間的較量。假如G20不能處理,長遠而言,是一大遺憾。特別是對網絡世代而言,網絡就是他們的「國家」,代表又怎可以缺席呢?
小詞典:3G全球治理集團 (Global Governance Group, 3G)
2010年成立的鬆散國際聯盟,由新加坡牽頭成立,包括23個中小型聯合國國家,目的是加入G20,避免這全球治理平台被大國壟斷,成立後被G20邀請為觀察員。較重要的3G成員除了新加坡,還有馬來西亞、紐西蘭、菲律賓、卡塔爾、瑞士、阿聯酋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