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6日星期四

法國國民陣線與美國共和黨:誰有分裂的本錢?

馬克龍勝出法國總統大選後,他創造的新黨也橫掃國會選舉,一時間,早前對極右上台的憂慮彷彿煙消雲散,極右國民陣線的總統候選人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雖然創造了創黨以來的最佳戰績,但隨着國會選舉表現未如理想,加上她在辯論表現失準,又捲入歐洲議會經費貪污醜聞,黨內逼宮聲音愈來愈強,背後反映的,其實是極右政黨內部的路線之爭。

除了選舉結果,國民陣線的內部分裂跟人事矛盾息息相關,例如負責大選的國民陣線副主席的菲利波(Florian Philippot)選後備受壓力,馬琳勒龐的姨甥女馬里翁.馬雷夏爾─勒龐(Marion Marechal-Le Pen,下稱馬里翁)放棄連任議員,都值得留意。

族鬥與黨爭密不可分

這兩人代表國民陣線的兩種不同思路,菲利波堅持反歐盟、民族主義經濟政策,馬里翁則傾向把本土身份認同及反移民作為招牌;馬琳勒龐傾向前者,而與姨甥女關係很差,她的父親創黨主席老勒龐(Jean-Marie Le Pen)過往則不斷加持孫女,家族內部鬥爭已經跟黨爭密不可分。

這兩條路線,正如時事網站EurActiv的文章分析,代表國民陣線的兩大票倉,分別是菲利波的大本營是法國東北部「大東部大區」(Grand Est),以及馬琳勒龐個人基本盤的東北部「上法蘭西大區」(Hauts-de-France)。這是法國傳統工業區,藍領人口密度高,隨着歐盟經濟整合和全球一體化,法國不少就業崗位外流至東歐,甚至亞洲,東北部覺得自身是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馬琳勒龐與菲利波都提出反歐盟、反經濟全球化,推動貿易保護主義,保障就業時,就是為了這地區的選票。馬琳勒龐放棄高調的種族言論,固然是爭取主流認同的公關手法,但也是針對目標選民的口味。

瑪麗安.勒龐的選區則恰恰相反,位於法國南部臨地中海沿岸一帶,當地居民相對富庶,但長年面對從地中海湧入的北非移民,例如早期的阿爾及利亞移民,以及近年的利比亞難民,讓當地人感到「法蘭西身份認同」備受威脅。對他們而言,反移民、重塑法蘭西才最重要,但並不期待法國立即脫歐、重拾法郎,因此他們對馬琳勒龐的路線,感到失望。瑪麗安.勒龐聲稱「退出政壇」,或許只是這條路線以退為進而已。

事實上,這與美國大選的共和黨內部的路線之爭,十分近似。在美國北部五大湖區「銹帶」,製造業就業外流、藍領失業,特朗普的反經濟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成為最後希望,令這區從民主黨叛投共和黨,成為特朗普當選的關鍵。而在美國南部「紅州」如德克薩斯,拉美裔移民數量已經超越了白人,保守主義的白人深感「真.美國人」身份認同受衝擊,特朗普種種反移民的說辭,很得當地白人歡心。能夠令兩者合流,卻唯獨特朗普這個本來在共和黨毫無基礎的圈外人,這是他創造奇蹟的關鍵。

為何特朗普在美國做到的事,馬琳勒龐在法國做不到?除了兩國選舉制度不同(假如法國採取美式選舉人票,馬琳勒龐也有可能當選),馬琳勒龐的競選策略也過於傾向東北部工業區,而放低了南部反移民情緒的重視,並不如特朗普那樣成功大包圍。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老勒龐創立國民陣線之時,因為種族主義而被視為非主流,馬琳勒龐要將之「主流化」,除了淡化對南部的支持,別無他法。現在極右陣營開始期望瑪麗安・勒龐取代阿姨,捍衛國民陣線的「道統」,再加強東北部票源的開拓,加上自己的年輕人票,希望創造國民陣線另一個春天。會否這樣順利,就得看馬克龍未來幾年的表現了。

小詞典:瑪麗安.勒龐(Marechal Le Pen)

國民陣線創黨人老勒龐的外孫女,馬琳勒龐的外甥女。她在2012年法國國會選舉成功當選議員,當時年僅22歲,是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議員,同年躋身國民陣線高層。2017年大選後,宣佈放棄競逐連任議員,有評論指她與馬琳勒龐領導的國民陣線理念不合,不排除另起爐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