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8日星期五

卡塔爾斷交危機之後:阿曼—伊朗蜜月解讀

卡塔爾斷交危機持續,卡塔爾與伊朗的關係是沙地阿拉伯等國不滿的焦點。

沙地阿拉伯如此發難,想不到與卡塔爾同屬海灣合作委員會(GCC)的阿曼,依然敢公開跟伊朗宣示親密關係。

一直扮演調停者角色

今天的阿曼作風低調,但歷史上這個小國也有過輝煌。作為阿拉伯半島最古老的國家之一,阿曼曾是阿拉伯經濟中心,十八世紀驅逐波斯人後,賽義德王朝(Al Said)建立了自身的海軍,跟英國戰略合作,先後擊退了瓦哈比教派(Wahhabism)穆斯林、葡萄牙人,控制了波斯灣沿岸重要貿易據點,一度成為統治印度洋的霸主,連遠在東非的桑給巴爾島(Zanzibar,今天坦桑尼亞組成部分),曾經也是阿曼帝國一員。

阿曼的榮光於賽義德大帝去世、英國開始殖民控制後逐漸消退,但賽義德王朝也延續至今,潛意識始終不希望淪為沙地的附庸。

此外,阿曼信奉伊斯蘭教第三大教派伊巴德派(Ibadi),跟信奉遜尼瓦哈比派的沙地並不算志同道合。

從地緣環境來看,阿曼與伊朗之間僅隔霍爾木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相望,但與沙地則有山脈相隔,因此在「沙地vs伊朗」的中東冷戰,阿曼一直保持平衡,扮演調停者角色。而阿曼蘇丹在國內深受歡迎,不像沙地王室那樣窮奢極侈,民間對王室的態度也沒有受「阿拉伯之春」影響,在區內可算是首屈一指的穩定。

因此,阿曼就有了獨立自主的本錢,這種外交姿態,於去年伊朗與沙地的外交衝突期間尤為明顯。當時,沙地處決了著名什葉派教士尼米爾(Nimr al-Nimr),伊朗強烈不滿,伊朗群眾更攻擊沙地駐伊朗大使館洩憤,隨後兩國斷交,交惡至今。阿曼在衝突之初,雖然也對伊朗人攻擊使館強烈譴責,但堅持不改變與伊朗的外交關係規格,還專門向伊朗派出外交官,旨在化解危機。沙特看在眼裏,頗不是味兒。此外,沙特積極介入敘利亞內戰,支持當地反對派,又出兵也門介入內戰,這些大動作,阿曼都拒絕參與,只希望獨善其身,再作調停。

沙特、阿聯酋、巴林等國制裁卡塔爾後,阿曼一直沒有表態跟隨,卻與科威特一起,充當海外合作委員會內的潤滑劑。最近阿曼更公開向伊朗靠攏:阿曼外長剛訪問伊朗,與伊朗總統魯哈尼見面,然後根據伊朗政府公開的信息,兩國共同宣佈將「進一步增進兩國關係」,雖然細節欠奉,但此時此刻,姿態已勝過千言萬語。

阿曼的動作,更多是表達對沙特的不安:我們談過沙特新晉王儲小薩勒曼的「進取」,令沙特稱霸海灣的野心表露無遺;反而伊朗現政府的外交姿態相對溫和,威脅程度對阿曼而言,反而不及沙特。沙特制裁卡塔爾沒有嚇倒對方,卻令區內小國各自謀取後路,似是意料之外的失策。阿曼年前對伊朗的友好態度,其實比卡塔爾更有傾向性,早就引起沙特不滿,但阿曼蘇丹從來明白沙特的恐怖,根本不可能脫離沙特影響力,只能儘量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因此也沒有搞半島電視台一類業務,以免予沙特口實。這時候,阿曼先發制人,以伊朗為靠山之一,大概是判斷沙特不敢另起火頭,以製造既成現實。雖是兵行險著,卻也屬情理之中。

小詞典:伊巴德派(Ibadi)

伊斯蘭教中,僅次於遜尼派和什葉派的第三大教派,信眾集中分佈在阿曼,另有少部分在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等國。伊巴德派只尊崇先知和之後的兩位哈里發,行為較隱秘,非穆斯林社群、乃至其它教派的穆斯林往往難以理解信仰細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