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中生有的「關島導彈危機」無疾而終,北韓最高領袖金正恩的「brinksmanship」策略再勝一仗,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外交火候再次備受質疑之餘,恐怕也再次論證了武力比和解更能捍衞政權。不少朋友都記得利比亞狂人卡達菲(Muammar Gaddafi)放棄大殺傷武器之後的下場,金正恩物傷其類,怎會不借古知今?
說起來,卡達菲在獨裁者當中,算是相當體恤民情,國計民生搞得比現在好得多,但外交上的確曾經「瘋狂」。他年輕時狂熱相信阿拉伯民族主義,無所不用其極挑戰西方霸權,儘管利比亞是《核不擴散條約》(Non-Proliferation Treaty)簽約國,但他希望發展核武「為阿拉伯制衡以色列」,邏輯像北韓擁核抗衡美國一樣。
卡達菲曾游說中國、巴基斯坦、印度、蘇聯售賣核武不果,惟通過黑市引進核原料,終在八十年代末期就核武開發有所進展,同時也積極研發化武、導彈技術。由於卡達菲有炸毀客機前科,被西方主流媒體形容為狂人,他的軍事企圖絕對為西方所不容,聯合國也予以嚴厲制裁。
經濟制裁與國際孤立對利比亞經濟發展影響有多大,其實並不好說。卡達菲治下的利比亞,人均收入甚高,利比亞商人在阿拉伯世界的投資首屈一指,國民福利也很理想,遠非今日可比。只是制裁的確限制了西方企業投資利比亞,也影響了卡達菲作為「阿拉伯領袖」的夢,加上他年紀漸大,立場就逐漸軟化。新一代歐美領導人克林頓、貝理雅等開始暗示,只要卡達菲放棄大殺傷武器,就可以換取聯合國、西方解除制裁,貝理雅的斡旋尤其積極,也成了卡達菲私人密友;卡達菲兒子到英國讀書,就雙方蜜月期的見證。終於9/11出現,卡達菲找到投誠的契機,迅速譴責恐怖份子,劃清界線,然後與西方的和談更進一步。
2003年底,利比亞終於和美國達成協議,承諾完全放棄大殺傷武器研發,銷毀全部化武、核武原料,接受國際社會監督。這一舉措,當時還一度受阿拉伯世界質疑,擔心讓以色列為所欲為,西方輿論則高度肯定,將之視為伊朗、北韓等「邪惡軸心」的榜樣,連卡達菲本人也呼籲北韓、伊朗學習自己,「重返國際社會」。貝理雅稱之為「具有歷史意義、振奮人心的舉措」,表示卡達菲的合作必有回報,甚至曾認為這份豐功偉績,足以問鼎諾貝爾和平獎。一時間,「利比亞狂人」之名消失無蹤,西方保證「永遠撤銷」對利比亞的制裁,並增加對利比亞的投資。據卡達菲兒子透露,美國為了勸說利比亞放棄核武,曾提供「安全承諾」,並期待雙方軍事合作,假如屬實,就更印證了政治的無情。
畢竟在國際關係,承諾是不靠譜的。卡達菲「投誠」後,制裁是解除了,外資進入利比亞的步伐卻異常緩慢,加上利比亞根據協議,要賠償從前從事恐怖活動為西方帶來的損失,結果並沒有多少實惠。更重要的是,美國新上台的喬治布殊是新保守主義者,不少成員與克林頓的外交方針大為不同,繼承了列根時代的偏見,對卡達菲有根深蒂固的敵意和不屑。根據參與斡旋的美國官員回憶,布殊不得不將內閣中新保守官員排除,才能與卡達菲達成協議。但新保守主義者依然不接受卡達菲,一直希望利比亞「和平演變」。直到2011年爆發的拉伯之春,終於成為顛覆卡達菲政權的契機,歐美迅速表態支持反對派,對他們空中支援,卡達菲代台,本人遇害,利比亞也動亂至今。其實這些發展,完全有違時任總統奧巴馬的意識形態和利益,假如他決斷一點,放下理想主義包袱,世界反而更為穩定。
根據2000年前後的英國情報記錄,卡達菲談判之時,距離利比亞開發出具實戰意義的核武,已經非常接近。假如沒有放棄,到了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發時,或許已有小成。如果導彈發射技術也有突破,歐美的軍事行動,必會投鼠忌器。這情形,正好是如今西方面對金正恩的棘手狀態。對金正恩來說,薩達姆、卡達菲做錯了的,他不能再錯。卡達菲、薩達姆泉下有知,定必贊成。
小詞典:核不擴散條約
1968年由美國、蘇聯等國牽頭締結的國際條約,旨在限制核武擴散,推動核裁軍。目前,世上大部分國家都是該條約簽約國,但印度、巴基斯坦、南蘇丹與以色列沒有加入;北韓則一度加入,但在2003年正式退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