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日星期三

印度下半旗之謎:新加坡的印度視野

李光耀國葬,印度由上台不久的魅力型總理莫迪親自出席,全國也罕有的為了外國前元首下半旗致哀。不少朋友不了解新加坡和印度的密切關係,以為新加坡只有東盟、東亞和西方視野,實在可惜。

新加坡人口中,印裔是主要族群之一,大約佔10%,泰米爾語更是其中一種官方語言,族群建立了「小印度」社區,也有不少出任政府高層職務。李光耀明白到中國、馬來西亞的影響力需要平衡,與及多元外交的重要性,一直有意打「印度牌」。雖然冷戰時,新加坡和印度的國家利益不大有交接點,曾向印度尋求軍事援助也被拒,李光耀更公開說過「印度不是一個國家,只是由三十二個地區拼湊而成」,但冷戰後,兩國卻無比積極發展雙邊關係。

這是因為蘇聯解體後,印度失去重要經濟夥伴,外匯一度只能支持三個星期進口,於是把目光放在東南亞,開始推行「東向政策」,自此新加坡成為印度的重要中介。這和新加坡的多元外交戰略思維不謀而合,李光耀相信中國崛起不能避免,但從沒有放棄依靠其他大國平衡中國,因此拉攏美、日、印,都成了基本國策。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接受美國傳媒訪問時指出:「印度是一個具影響力的大國,新加坡希望印度在南海問題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又表示「中國需要解釋其在南海的行動和如何遵守《南海各國行為宣言》」,明顯是希望把印度拉入區域議題,制衡中國。

新加坡作為東盟大腦,一直鼓勵印度和東盟發展特殊關係。1995年,印度成為東盟的「全面對話伙伴」,時任外長古吉拉爾曾經形容,這是印度「東向政策」的宣言。隨後印度又在2000年和五個東南亞國家成立「湄公河─恆河合作機制」,2002年開始舉辦「印度─東盟峰會」,同年雙方簽署FTA。新加坡也在2005年單獨和印度簽下FTA,由印度出口到新加坡的貿易總額由2000-01年度的8億7千萬美元,上升至2012-13年度的136億美元,翻近十五倍。

不久前,新加坡總理公署部長兼貿工部及內政部第二部長易華仁帶領一百人訪問團到印度,是近年最龐大的訪印商團,出席在古吉拉特邦舉行的商業峰會,得到莫迪親自歡迎。莫迪當總理前,正是在這個邦起家,催生了「古吉拉特奇蹟」,會上他對由新加坡興建古吉拉特邦新首府的計劃大為嘉許,其面積比新加坡本身還要大十倍。古吉拉特邦因為莫迪的原因,近年在國際關係大放異彩,習近平訪印,也是以它為首站。

在軍事方面,今天新印兩國也有緊密合作,在1994年開始舉行一年一度的聯合軍演。2003年軍演十週年時,新加坡國防部長公開呼籲「兩國艦隊建立互信和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同年雙方擴大合作規模,建立常設合作機制。2007年,兩國簽署新合作協議,印度容許新加坡空軍在印度境內基地受訓,成為印度首份容許其他國家在國內長駐的協議,這對新加坡國防而言無比重要。

即使在學界,新加坡也有專門研究南亞的中心,有次筆者到那裏開會,就是新加坡希望擔任中印橋樑,專門請了雙方一批學者和傳媒人交流,還笑說現在香港辦不了這類活動,就由新加坡獨市。不少一流印度或印裔學者都在新加坡教學,對他們而言,新加坡既有國際環境,又有家鄉感覺,而印度人才輩出,這個人才庫,恐怕是香港永遠吸引不到的。凡此種種,我們怎能不佩服新加坡的國際視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