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0日星期一

亞投行:美國的滑鐵盧

中國主導的亞投行57個創始成員國名單正式公佈,與其說代表中國勝出漂亮一仗,倒不如說是美國外交近年的最大失著。日前在香港重遇美國著名中國研究權威藍普頓(David Lampton),他笑說美國的亞投行政策已成為「一個無人願意認領的孤兒」,因為沒有決策部門願意承擔責任,國務院、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不同部門在互相推卸,都說與自己無關。

美國的失策,在於既不相信中國有能力挑戰整個戰後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又傾向以冷戰思維行事。對一個可能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亞投行,美國理應及早表態加入成為創始會員,而且要強勢加入,然後反客為主,爭取改變內部章程和方向。最好結果是在傳統盟友配合下,把領導權搶過來;次之是和中國共同領導,以配合其他美國依然主導的機構;最低目標也可以不斷在內部拖後腿,就像英國在歐盟的角色那樣,明明不怎麼願意歐盟發展,卻又不願離開。但現在要亞投行不向挑戰美國體系的方向走下去,已不可能。

華府此刻以加速泛太平洋經濟合作協議(TPP)進程,作為抗衡戰略,也不見得高明。TPP原來的獨特性,在於它的高門檻入場要求,從而建立一個帶有排他性的自由貿易體系,因此才遲遲難以達成協議。由於涉及各國的貿易保護安排,就是對日本,也因為農業問題而談不攏;亞洲新興經濟體要符合TPP官方要求,更不是目前容易做到。它們最需要的確是基礎建設,亞投行開宗明義是「基礎建設投資銀行」乃對症下藥,強調自由貿易卻是本末倒置,甚至連澳洲也說TPP口惠實不至。經濟發展不能只談戰略,也要有實利。當亞投行能相對容易融資支持亞洲各國基建,TPP就不可能成為替代品。

但最充份暴露美國弱點的,還是它的游說工作:在過去一年,美國不斷要盟友拒絕參加亞投行,也一度成功對南韓、澳洲等施壓,最後卻幾乎所有盟友都加入進去,不單是亞太區的,還有英國和緊接而來的大量歐盟國家,最後一天報名的,甚至還有近年和奧巴馬鬧得不大愉快的以色列。最後沒有加入成為創始成員的重量級美國盟友,就只有日本和加拿大。這既反映了美國的政治影響力,已不能延伸到經濟層面,也平白無故的令這些盟國內部產生了派系鬥爭:那些主張加入亞投行的早期受美國打壓、後期則吐氣揚眉。日後美國要以圍堵方式對付中國,難度將更高,因為亞投行先例一開,各國大可理直氣壯說「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美國未來要建立沒有中國加入的經濟網絡,也更難理順。

那為什麼美國要這樣決定?為甚麼無人願意承擔責任?其實,真正原因可能很簡單:以目前美國國會的黨派分佈和朝野關係看來,要加入亞投行、而得到國會撥款,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而假如奧巴馬表態說加入、國會卻拒絕撥款,那只會更尷尬,引起更壞的國際影響。也許既然沒有選擇,就唯有強撐下去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