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突尼斯一名小販因不滿攤檔被無理沒收而自焚抗議,觸動大量民眾上街,演變成「茉莉花革命」,推翻執政長達23年的領導人本.阿里(Ben Ali),是阿拉伯之春第一波。相對其他「後革命」國家,例如陷入伊斯蘭派和世俗派鬥爭的埃及、革命演變成內戰的利比亞和敍利亞等,突尼斯的過渡期算是較穩定,直至最近伊斯蘭國(IS)武裝分子在突尼斯國家博物館殺死19名外國遊客,「順利過渡」的神話才告終,也讓人看到「穩定」背後的另一面。
在本.阿里年代,突尼斯推行世俗主義,女性被禁帶面紗上街,數千人因信奉極端伊斯蘭主義而被關入獄。「茉莉花革命」後,新政府終止上述政策,國內極端伊斯蘭分子卻乘機興起,屢次行刺國內政客;政府嘗試重新收緊,對方已尾大不掉,也觸動了國內激進穆斯林的神經。據統計,突尼斯目前最少有3000名國民前赴敍利亞或伊拉克加入IS,大部分是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人數為眾多伊斯蘭國家之冠。
青年拒受打壓寧投IS
一位專門維護穆斯林權益的突尼斯亞律師說,國內不少年輕人寧願到敘利亞作戰,也不願留在國內面對拘捕及起訴。單計新政府上台以來的三年間,已有超過2000名年輕人被控「參與恐怖活動」,另有最少150伊斯蘭組織遭遇打壓。新政府也被指涉嫌折磨犯人,手法比本.阿里時代更殘忍:在本.阿里時代,折磨犯人時一般有醫生在場,一方面建議最有效的折磨方法,一方面也算保障了犯人生命,但現在連這樣的「文明」也失去。
除了部分穆斯林受壓迫而轉向激進外,失業率持續高企,亦變相催化年輕人改投IS懷抱。革命前,本.阿里1994年推行經濟改革,發展勢頭原來不俗,中產約佔人口八成。以革命前夕的二○○九年為例,突尼斯人均GDP比埃及高出一倍。但隨着鄰國利比亞陷入內戰,旅遊業大受打擊,加上主要市場都陷入經濟危機,突尼斯市面逐漸蕭條起來。以2012年為例,十五至十九歲的青年佔全國失業人口約72%;即使是受過專上教育的人士亦難找到工作:國內具碩士學歷或以上人士的失業率由2007年的近19%升到2010年23.3%,再到2012年的超過33%。
「茉莉花革命」後,突尼斯民主改革一度被國際肯定,但經濟問題不但未有解決,反而變本加厲,也為區內激進思想提供了溫床。雖然相較於鄰國,突尼斯社會矛盾不算尖銳,但激進勢力只要吸納國內最激進的。千分之一, 已足以攪局。突尼斯人會否後悔革命?今天的現狀是否他們所憧憬的?這些問題,相信未來十年內,都不會有一錘定音的答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