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4日星期二

中美也門撤僑表現差異

隨着沙地阿拉伯介入也門內戰,對胡塞武裝組織發動空襲,也門開始成為阿拉伯世界角力的戰場。但真正的戰爭其實不一定要以軍事形式出現,例如一場深具啟發的「撤僑戰」便值得關注。

不久前,中國高調啟動從也門撤僑,安全接走908名中國公民,還協助英、意、巴基斯坦、羅馬尼亞、印度、埃及等國撤僑,展現「盡責任大國」本色。這並非個別事件,須與中國近年區內同類舉動一籃子閱讀。

自2008 年12 月,中國開始派軍艦到也門亞丁灣護航,打擊索馬里海盜,成效雖不及印度海軍,卻算開啟先例,印度洋島國塞舌爾亦在2011年主動要求中國駐軍。

利比亞內戰期間,中國有類似的大規模撤僑行動,當時動用海陸空三路,包括向對岸希臘借船、由鄰近的埃及調動巴士及在利比亞機場接走僑民,撤走逾3 萬名僑民,是其中一次規模最大的撤僑。去年9月,中國派出800名士兵到南蘇丹,保護當地油田與僑民。今次也門撤僑,更是中國首次協助外國人撤離戰區,輿論戰上無疑贏了一仗。

相較下,美國的表現恰好相反。儘管也門不算是美國傳統重要盟友,但阿拉伯之春後,美方於當地活動良久,影響力不容低估,因此日前一名40 歲從奧克蘭來到也門探親的美國公民,於也門亞丁港遭炮擊喪生,便令國內輿論譁然。

反證國力此消彼長

事實上,也門局勢惡化後,美國僅下令關閉駐也門首都大使館,指示美國公民向印度及一個名為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的組織求助;沙地封鎖也門空域後,華府也只呼籲美國公民自行離開,彷彿自生自滅。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哈夫(Marie Harf)在記者會上表明,美國未有撤僑計劃,又說「過去10年已先後24次警告國民不要前往也門」。也門的美國人要走,最後可能還得找中國,實在諷刺。

其實,美國不但在也門周邊地區有駐軍,在索馬里亦一直進行撤僑工作,參與空襲也門的多國是美方盟友,雙方協調理應暢通無阻。美國在之前多次衝突中,也不乏完整撤僑行動,例如2006 年以色列與黎巴嫩戰爭,以及2011 年埃及革命等,那為什麼這次偏偏不撤?

當然,評論員可以找到一些不是理由的理由,例如有人說現在身處也門的,主要是也門裔美國公民,並非傳統定義上的「美國人」,而且可能混有極端分子,例如阿爾基達阿拉伯半島分支(AQAP)已故也門高層「網絡拉登」奧拉基(Anwar al-Awlaki)便是美國公民,故不應引狼入室。

也有人說從前美國以無人機打反恐戰,已殺數名美國公民,儘管他們都是疑似恐怖分子,但責任問題一直未解決,令撤僑的定義變得高度政治化。但如此思維無疑相當政治不正確,也許真正原因不過是因為官僚程序,例如此前已作出足夠警告等。

想不到,最後卻成為其他國家論證中美國力此消彼長的證據,反映在處處要彰顯「大國夢」的中國面前,美國已沒有犯錯空間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