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日星期一

辯論之後:美國共和黨會崩潰嗎?

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階段,兩大黨候選人第一次辯論過後,輿論除了普遍認為希拉莉表現較佳,共和黨主流派也繼續與特朗普割席;但在全國民調,形勢卻遠沒有這麼一面倒,特朗普的支持率其實頗為穩定,傳統精英眼中的「失言」,有時恰巧是百姓所需。

無論特朗普最終能否當選,共和黨的真正內涵都已被掏空,不少美國媒體都探討「共和黨已死」,認為這比誰人當選更影響深遠。究竟這說法能否成立?

經歷數次大變革

要探討這問題,我們必須簡略回顧美國共和黨歷史,其實也是一部不斷內耗、轉型的歷史。共和黨被稱作「The Grand Old Party」(GOP),可追溯至十九世紀早期的輝格黨(Whig Party),當時主要勢力範圍在北方州份,主張國家經濟現代化。1854年,輝格黨轉型為共和黨,政綱加入「反奴隸制」,林肯是這一時期共和黨的靈魂人物。自南北戰爭至戰後重建,共和黨雄踞美國政壇,但與今天共和黨的立場已南轅北轍,因為共和黨在二十世紀經歷了數次大變革。

第一次是經濟大蕭條後,民主黨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的「新政」時期,當時羅斯福的福利社會政策遭共和黨保守派猛烈抨擊,卻為不少共和黨左派接受。在二戰後的「自由主義妥協」(liberal compromise)浪潮,共和黨左派逐漸掌握黨內話語權,如艾森豪威爾(Dwight Eisenhower)總統時期,美國的福利制度便有增無減,卻埋下共和黨內耗的種子。直至1980年,列根(Ronald Reagan)總統以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復興共和黨,也標誌着保守派大反擊。列根大舉削減政府開支、減少稅收,建立小政府,帶領美國經濟走出滯脹危機,甚至贏得不少民主黨傳統票倉和工人階層支持,後者被稱為「列根民主黨人」。

今天對特朗普最不爽的共和黨「主流派」,正是列根政治遺產的承繼人。他們主要包括兩大陣營:經濟自由主義和社會保守主義,前者主張大市場、低稅率(尤其對資本持有者),與華爾街財閥關係密切;後者則主張反墮胎、反同性戀等社會價值,在基督教團體中有廣泛號召力。近年共和黨候選人都靠兩大陣營分工合作,在競選前期由社會保守主義領袖動員群眾,並在正式競選過程中,由經濟自由主義者拉攏華爾街。布殊父子的共和黨,正式上述兩大派合流的時代。

然而上述互動,對本身是超級富豪的特朗普,卻完全失去制衡作用。特朗普以反移民、反政治正確為政綱,逐步壟斷美國右翼公共空間,手法民粹,傳統共和黨的訴求反而鮮有被提起。對共和黨主流派而言,特朗普的取態已觸及他們的根本利益:美國商業巨頭非常仰賴外勞,以拉低國內工資水平、提高生產效益;美國保守主義者也不會刻意對女性、少數族裔發表政治不正確言論,只會說要「保護」他們。加上特朗普的競選班底完全摒棄共和黨主流派,在初選又擊倒一眾以傑布布殊為代表的主流派候選人,主流派都很不情願被特朗普代表。

然而特朗普對共和黨主流派的挑戰,並非完全是個人行為,而是有結構性基礎的。美國政治觀察者Clare Malone曾發表文章《The End of A Republican Party》,David Frum亦於《The Atlantic 》分析共和黨選民「背叛」主流派之源頭,都和白人的危機感有關。1948年,美國投票人口中,白人佔95%;到了2012年,這比例已下降至73%,但共和黨選民結構卻一直穩定,白人比例有90%,越來越成為白人黨。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共和黨選民中,65歲以上佔超過25%,而全美平均水平是20%;共和黨白人選民中,未接受大學教育的佔60%,全美平均水平是50%以下。美國正逐步從2009年金融危機復甦,然而得到政府支援最甚的,仍舊是大企業、華爾街財團;與此同時,美國移民也受到奧巴馬政府的社會保障。位於財富金字塔頂層的巨頭壟斷社會經濟,外來移民又分享社會資源,結果共和黨的白人選民,就成了最受忽略的一群。

共和黨主流派對這一群人,卻一直視而不見。近年興起的茶黨運動,就反映共和黨主流派與基層民意的分裂,茶黨主張打破貧富不均的社會經濟分配,但共和黨大老卻將之視作傳統自由主義者呼籲減稅的「偏鋒運動」,而無視其社會代表性。在國會中,共和黨精英往往忽略中下層群眾支持對富人、財團加稅的呼聲,以確保華爾街利益為優先,越來越「離地」。如果主流精英不能代表民意,民眾自然訴諸「非主流派」,茶黨如是,特朗普亦如是,只不過後者獨立於主流派的本錢更大,也就就得更前、去得更盡而已。

如前述,共和黨歷史上並非未分裂過,不過從前結果總是有利於主流派,他們能通過報章電視等傳統媒體引導輿論,再以種種明暗之間的機制,控制住黨內關鍵人士的任免權。但到了21世紀,美國國內外都發生深刻變化,全球反建制的大潮流在互聯網、新媒體助力下,已掩蓋了傳統精英的聲音,令主流派在基層輿論戰節節敗退,並直接造成傑布布殊在初選慘敗。

共和黨接下來會走向何方?表面上,主流派或許會以團結之名支持特朗普,實際上卻正在不斷拖其後腿,分裂之勢已成型。特朗普代表的理念,假如真的落實,需要針對稅制、移民、醫保等一系列問題展開黨內改革,以滿足中下層選民,對此,共和黨主流派是不可能接受的,短期內也是難以實踐的。加上面對美國人口結構的未來改變,共和黨若淪為「白人黨」,即使能當選一次,長遠而言,也是沒有前景的。問題是主流派的基本理念本身,也的確與社會基層脫節,即使沒有特朗普,也會有類似路線的人從黨內冒起。共和黨距離「已死」的境況尚遠,因為要有新興力量取而代之十分困難,但這次大選過後,無論勝敗,都難免需要大規模變革,否則前景實在難以看好。

小詞典:自由主義的妥協(liberal compromise)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發達國家為了重振資本主義經濟,達成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代表的國際經貿模式,希望促進國際自由貿易,又保留國家對國內經濟的調節空間,國際政治經濟學稱為「自由主義的妥協」。這國際經濟格局在1980年代,被以華盛頓共識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取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