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星期四

佩雷斯之死:回望曇花一現的前進黨

以色列開國元勳、從政長達逾70年的佩雷斯(Shimon Peres)去世,國際政壇紛紛致哀。佩雷斯是以色列傳奇,一生先後在12個內閣擔任過職務,兩次擔任總理、兩次出任代理總理,並在2007年至2014年擔任總統,資歷無出其右。一方面,他促成了美國對以色列的第一筆軍售,任職國防部長時,把以色列變成軍事強國;另一方面,他積極推動「新中東和平進程」,因為促成《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獲得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晚年成了鴿派代表人物。然而最終以色列的路跟他的理念愈來愈遠,因此,他也依然是歷史的輸家。

要了解佩雷斯的悲劇,我們必須談及曇花一現的大黨──前進黨(Kadima)。前進黨是一個中間派政黨,2005年由強人沙龍(Ariel Sharon)創立,當時沙龍已走向中間路線,難以認同以色列主流右翼政黨利庫德集團(Likud)「堅決反對巴勒斯坦人建國」的主張,決定退黨再創黨,主張與巴勒斯坦進行和談。沙龍以右翼元老的身份而走中間路線,一時得到不少政治精英認同,不少前利庫德黨員紛紛轉投前進黨,也有其他黨派中人加入。最令人矚目的,正是在工黨(HaAvoda)60多年的佩雷斯也加入前進黨,希望新政黨真的帶來改變。

由第一大黨淪最小黨

但前進黨誕生之初已埋下分裂種子,沙龍本人健在時還可以壓下去。偏偏沙龍在創黨不久、要進行全國大選時中風,自此昏迷不醒,前進黨就失去靈魂。若從民望看,佩雷斯應是當仁不讓的接班人,但因為前進黨高層由前利庫德黨人壟斷,議長奧爾默特(Ehud Olmert)就成為黨魁。前進黨在2006年大選中獲得29席,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奧爾默特也成為總理,但不能獨立組閣,中間路線也未能進一步獲得左右兩派支持。

奧爾默特執政期間,多項與以巴和談有關的政策,都胎死腹中。2009年大選前進黨以28席維持議會最大黨身份,但這次無法組建聯合政府,最終導致由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回朝。

在內塔尼亞胡領導下,以色列外交政策愈發右傾,與巴勒斯坦的衝突也日趨劇烈,前進黨作為中間政黨,對此毫無辦法。身為總統的佩雷斯看在眼裡,也無法發聲,因為總統只是禮儀性職位,而他在前進黨始終被視作外人。逐漸前進黨內部對巴勒斯坦問題也開始分化,鷹派意見逐漸成為主流,在2012年黨內選舉,右翼政客Shaul Mofaz擊敗鴿派領袖Livni,後者憤然退出前進黨,帶領7名議員重新組黨,前進黨陷入了空前分裂。這時候,前進黨已失去「中間路線」的招牌,剩下來的也沒有領導全國的號召力。在一年後的大選,前進黨較2009年流失了近九成選票,僅有兩名議員進入議會,從第一大黨淪為最小黨派。至於曾擔任總理的奧爾默特,更因為貪污醜聞而下獄,這是另一故事,有機會再詳談。

假如沙龍沒有在2005年中風,以他和佩雷斯的拍檔,是否足以促進以巴和解?一人有軍方支持,另一人得到左翼和知識份子尊重,本來就是夢幻組合,只要有一定政績,前進黨不難站穩腳跟,取代利庫德集團和工黨,成為以色列的主流政黨,從而把利庫德集團推向更激進的光譜。佩雷斯在那樣的環境,才能發揮外交所長。可惜歷史是沒有如果的,佩雷斯雖然得到個人聲望,晚年卻完全在無力感當中渡過,令人嘆息。

小詞典:《奧斯陸協議》

1993年8月20日,以色列總理拉賓與時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的阿拉法特,在挪威奧斯陸就以巴問題舉行秘密會談,美國總統克林頓積極斡旋,促成雙方達成初步共識。9月雙方在美國白宮草坪,簽署著名的《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被視為中東和平進程的里程碑。但不久拉賓遇刺,協議細節也未能完全落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