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6日星期四

波羅的海:普京下個目標?

本欄早前述及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邊境,策動當地親俄分子成立衞星國,令不少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戒懼。事實上,普京對波羅的海三國也頗有興趣,當地目前外弛內張,頗有風雨欲來的味道。

歷史上,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糾葛甚多。十八世紀初,瑞典被俄羅斯擊敗,把波羅的海以東國土割讓給俄羅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發生10月革命,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相繼獨立,但俄羅斯民族主義者一直不願承認,乃至認為那是「故土」。1939年,蘇聯和德國秘密協定瓜分歐洲後,蘇聯就在1940年吞併波蘭,並以簽訂「互助協議」方式,逼波羅的海三國「回歸」,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一直拒絕承認。1989年,波羅的海三國爆發大規模公民抗命運動,要求獨立,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在蘇聯解體前已對之承認,因此三國都沒有加入後來的獨聯體,和西方的文化聯繫,也比獨聯體國家強得多。

然而經過蘇聯的種族融合政策,現時波羅的海三國與東烏克蘭相似,內部亦有不少俄裔居民。他們除了是帝國時代的移民後代,也包括蘇聯時代被安排進行工業建設的俄裔人,結果三國的農業經濟逐步變成工業主導,愛沙尼亞甚至一度有一半人口是俄裔人。1989年,蘇聯治下的三國俄裔人口有172萬,到了2011年,依然有105萬人。他們有的通過當地政策,自動獲得公民身份(立陶宛);有的歸化成為公民,或取得永久居住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但自身身份認同依然強烈。

可打民族主義牌

雖然三國的俄裔人口今天不再主導,但由於前述歷史淵源,他們都集中在大城市,影響依然不容低估,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就佔人口近15%,這比例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Riga)則有一半。立陶宛俄裔人數較少(6%),獨立以來奉行文化多元政策,俄裔被視作本國平等組成部分,因此相對能融入社會;但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兩國,俄裔人口多得很(分別佔24%、27%),兩國為了捍衞本土社會,對俄裔社群態度就較嚴苛,令俄裔一直被視為外來者。

結果,俄裔社群呼籲尊重俄羅斯文化和身份認同的社會政治運動,就應運而生。在拉脫維亞,「Latvian Russian Union」是代表俄裔利益的政黨,在歐洲議會佔有一席,主張給予拉脫維亞境內所有俄裔公民身份、將俄語定為官方語言,同時反對 NATO,呼籲強化與俄羅斯合作,支持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在愛沙尼亞,「Estonian Centre Party」也扮演著同樣角色。不難看出,上述局面與東烏克蘭頗有共通之處。

波羅的海的地緣戰略價值從來重要,俄羅斯宿敵瑞典的海軍依然強大,還是北約成員,普京若想加強滲透,完全符合一貫戰略思維。俄羅斯一度是波羅的海三國重要能源來源國,但近年三國試圖通過與西歐國家簽署能源協議,降低對俄羅斯的依賴。但普京式外交自然不止能源牌,當地俄裔社群就大可利用。尤其在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俄裔社群都觀看俄語電視、收聽俄語廣播,一旦俄羅斯通過媒體煽動民族主義情緒,不難借當地附庸政黨,間接影響內政,或製造混亂。屆時,俄羅斯又可發起輿論戰,抨擊波羅的海國家「罔顧俄裔人權」,進而「應俄裔社群要求」進行保護,再重演東烏克蘭劇本,並非沒可能。

小詞典:「波羅的海之路」

發生在1989年8月23日的大型跨國和平示威,波羅的海三國共計兩百萬人參與。他們手挽手組成長度超過600公里的人鏈,穿過三國疆域,持續15分鐘,象徵波羅的海三國共同的歷史遭遇、團結的意志,和對蘇聯通過《蘇德秘密協定》非法佔領三國的譴責。活動受全世界廣泛關注,莫斯科對此譴責,但未有進一步應對。兩年後,蘇聯承認波羅的海三國獨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