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4日星期五

外交界的霸氣:官清如水,吏滑如油

不少朋友問,經常跟各國外交人員接觸,是否覺得他們很有官威,還是全都「外交」得滑不溜手?從個人經驗,只想到「官清如水,吏滑如油」八字來概括外交界的潛規則。

每次我與外國領事見面,都盡量約在領事館外, 因為不少領事館的守門員都是全館最有氣焰的人,令人很容易產生種種生理衝動。記得上次到某亞太大國領事館,大門前有一個接待處,由兩名50多歲的華人看更,負責檢查證件和安保。這二人的形象令人一見難忘:塗上粵語長片男主角的髮乳,味道3呎外清晰可聞,戴呂奇式眼鏡,全程額頭向上,正眼不瞧訪客,語氣完全是命令式,不會有任何「請」字,口音呈粵曲廣東腔,節奏緩慢,走路姿勢扭扭捏捏,把梁舜燕式上等人飾演得活靈活現。

不懂潛規則而失控

此外,另外幾個中等規模的使館,近年安保愈來愈嚴格,也令人有類似經歷,反而外交官都平易近人。須知外交官都是數年一任,不少大使館的基層職員,反而是全館資歷最深的老臣子,個別甚至得到護照,更是忠心耿耿。再次遇上,值得存檔留念。

另一種偶爾有氣焰的外交人員,屬於基金會一類「白手套」,因為他們有時會對自身身份感到模糊,也許比外交官需要更多尊重。像昨天在新加坡開會,碰到一位德國人,想起多年前的往事。當時他是某基金會的代表,贊助一個學術會議,中途卻大發雷霆,主要是不滿參加人數少於他的主觀期望,而不知道香港的國際關係學術會議,有人來,已經很好。

對發言講者,他滿意的,會走過去大讚稱兄道弟;不滿意的,會說「我決定不給他講費」。會後,他憤憤然補充一句:「以後也不給你們錢。」

總之,與很多東方小金主一樣,付出點點小錢,就自居big boss。後來,他的助手向我說了很多他的故事,希望「諒解」,例如說他深愛中國文化,只是德國人工作作風極其rigid,在兩種文化之間未能調和,所以經常情緒失控,云云。但我想,他未能了解自己的「白手套」身份,不懂得外交潛規則,才是失控的原因。再後來,和他的機構有繼續合作,只是他離開了,這些年來,不知脾氣好了點沒有?

至於真正的外交元老又如何?

兩年前,雨傘運動期間,身在法國訪問,那是法國外交部的官方邀請。

到了巴黎,看到香港佔領現場的新聞,極其震撼,遇上的任何拜訪對像,都被問及香港情況,特別是「會不會開槍」,而我問的是換了在法國,會怎樣處理,「催淚彈會否這樣放」。

太陽之下外交界無新事

在一個高級俱樂部,遇上一位外交元老,他說數十年前在同一地點,接待過一位香港青年,建議他「無論心底裡怎麼想,對北京都要強調自己中國的一面,才能擴大自己的空間。」

問他如果真的開槍,法國會怎麼樣,他聳聳肩,說大概會和歐盟出一份共同聲明。到了最後,槍沒有開,法國朋友的關注,也迅速消失。今天想回來,我們閱讀法國恐襲,亦不過如此。在外交界,太陽之下無新事,練習EQ,一切事半功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