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7日星期三

曾俊華能到亞投行工作嗎?AIIB高層的國家博弈

輪加盟成員名單,與加拿大等國,一同成為新一批亞投行會員。香港加入的身份,是作為「非主權地區」,相關規定不少是為台灣度身定制:根據《亞投行協定》第三條第三款,「不享有主權或無法對自身國際關係行為負責的申請方,應由對其國際關係行為 負責的亞投行成員,同意或代其向亞投行提出加入申請」,中國基於這條款為香港申請,而台灣要加入,也要根據同一流程。

香港加入了,在亞投行會扮演甚麼角色?香港金融專才有沒有希望躋身亞投行管理層?談到這問題,不少人聯想到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因為他競選特首期間,就有這樣的傳聞。今年1月,曾俊華辭職、而未獲許可期間,就有「知情人士」透露,北京曾建議推薦曾俊華擔任亞投行副行長之一,唯曾拒絕,不同陣營亦放風「闢謠」,指亞投行高層位置十分有限,香港不可能獲得名額。但這只是針對傳言反駁,卻不說明曾本人對亞投行沒有興趣——特別是沒有說自己落選後,對亞投行沒有興趣。今天一切塵埃落定,回看這樣的傳聞,卻可能是雙贏之選。

亞投行於2016年初正式運作,首任行長是中國資深金融官員金立群,另設五名副行長,負責日常業務。根據亞投行官方文件,管理層任命是根據「公開、透明、擇優」的國際原則招聘,在部長級理事會上討論和任命。不過實際操作的不成文規定,幾乎肯定是按亞投行內部勢力分佈,讓不同地方的代表均衡參與,互相制衡。目前五名副行長包括:

英國前財政部高級官員 Danny Alexander ,同時兼任亞投行 Corporate Secretary ,負責董事會、理事會和管理層內部溝通;
印度前政府官員J.Pandian,同時是亞投行首席投資官;
南韓前產業銀行會長洪起澤,負責財務風險管理;
德國的前世界銀行副行長 Joachimvon Amsberg,負責投資政策和戰略;
印尼前政府官員Luky Eko Wuryanto,負責日常行政事務。
從名單可見,副行長的甄選都是先由各國內部推薦,再進行協商,以求共識。而被代表的國家,都有特殊影響力:英國是 G7 最早加入亞投行的成員,也是亞投行贏得國際認可的關鍵,換取一個副行長,理所當然。印度是亞投行成員中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股東;德國在亞投行出資排第四,也是最大「域外成員國」;南韓出資第五,被樹立為取代日本的樣板;印尼出資第八,居東盟十國之首。這樣的名額,一切有規有矩。

更有趣的博弈,發生在一年前。南韓籍副行長洪起澤捲入國內醜聞,6月申請「離職半年」,最終退出管理層。其後南韓要推薦韓籍官員接任,但中韓關係因薩德驟跌,職位被法國的前亞開行副行長 Thierry de Longuemar 接手,令歐洲佔了亞投行副行長的3/5,反映了中韓交惡的同時,也凸顯了亞投行的國際化。

說了這麼多,關於曾俊華,最直接的問題是:中國可以怎樣利用香港,參加這類大博弈?除了副行長,亞投行的管理層位置眾多,始創階段的編制,彈性必然存在,有更多代表中國、又能兼顧國際化的聲音,必然符合國家利益。對香港整體而言,這是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棋子;對內部來看,也是傳遞真正「大和解」、「既往不咎」的訊息。對北京而言,多一個陳馮富珍,總好過多一個陳方安生。

小詞典: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亞洲政府間的金融合作機構,目標是促進亞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組成和運作類似世界銀行,總部位於菲律賓馬尼拉,歷任行長均由日本人擔任,日本持股權和投票權亦是最大,客觀上,就是日本配合美國在世界銀行的亞洲版。亞開行對中國設立亞投行表示歡迎,兩者也在區域投資保持合作關係,但日本國內普遍視亞投行為競爭對手,至今沒有申請加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