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0日星期三

冷岸群島:冰天雪地的大國博弈

昨天談及北極冷岸群島特殊地位的由來,而一切的國際關係特殊性,背後通常都充滿大國角力。《冷岸群島條約》把群島主權送給挪威,同時規定群島讓簽約國人民共同開發,就是典型的妥協例子。但條約簽訂後,依然有大國在打群島主意,當中尤以二戰期間的德國,和冷戰期間的蘇聯為甚。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佔領挪威,挪威奎斯林成為納粹傀儡,自己的名字,日後也變成字典的「賣國賊」代名詞。德軍同時也登陸冷岸群島,全島居民之前已被挪威疏散,但盟軍維持了少量軍隊在島上,這大概是二戰最寒冷的戰場之一,而島上德軍要到1945年9月才正式投降,這也是全球最後投降的一批德國軍隊。假如德國戰勝二戰,《冷岸群島條約》說不定就要取消。

二戰後,蘇聯一度提出和挪威共享冷岸群島主權。一來這本來就是一戰前的方案,二來蘇聯在二戰犧牲極多,希望儘量拓展勢力範圍作為補償,而從蘇聯對芬蘭的戰爭可見,它對北極資源、土地極有野心,自然不會忘記冷岸群島這片挪威的「unincorporated territory」。加上群島的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扼守著蘇聯艦隊南下大西洋的出海口,而挪威目睹芬蘭的「芬蘭化」下場後,選擇加入北約自保,更令莫斯科擔心挪威在群島部署雷達站和聲吶系統,是為北約制衡蘇聯。因此,在冷戰期間,任何來自挪威和其他國家在群島的經濟活動,都會受到蘇聯抗議,稱其是意圖將島嶼「軍事化」。

由於蘇聯也是《冷岸群島條約》簽署國之一,戰後莫斯科就充份利用條約的「利益均沾、權利平等」原則,大規模到群島,進行變相殖民。當時全島居民有大約四千人,其中俄羅斯人的數目比挪威人更多,佔了2/3,更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小鎮,開闢了不少礦場,最著名的是巴倫斯堡。這些完全是國家行為,因為礦場收入根本不足以自給自足,蘇聯派去的礦工也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但他們在冰天雪地實行蘇式社會主義、人民飯堂,甚至偷偷部署了一些軍事設施,也研發了特色伏特加,今天還有大量遺跡存在,堪稱「一國兩制下的再兩制」。蘇聯的目的一方面是監視挪威和北約,另一方面也是製造既成事實,以便一旦出現區域危機時,可以先發制人,霸佔島嶼。

冷戰結束後,沒有了國家機器,不少蘇聯建立的礦場、小鎮都被荒廢,住在群島的俄羅斯人所剩無幾。但這並不代表普京的俄羅斯對群島沒有野心,例如克里米亞危機後,歐盟對一些俄羅斯高官和企業負責人發出禁令,挪威將禁令延伸至群島,俄方隨即抗議,稱此舉有悖於條約精神。去年4月,俄羅斯分管防務產業的副首相Dmitry Rogozin曾在群島短暫停留,事前沒有申請簽證,因為這符合條約精神,卻引發挪威抗議,並威脅將針對俄羅斯作出更嚴厲的簽證管制。在太平盛世,這些爭議自然無關痛癢,但俄羅斯始終沒有放棄在冷岸群島的特殊地位。有了克里米亞的前科,挪威也不會掉以輕心。

同樣是條約締約國、近年積極進入北極的中國,對冷岸群島的興趣也逐漸提高。2014年,曾打算在冰島建立「渡假村」而被拒的中國富豪黃怒波,又打算購買冷岸群島一處物業建設「中國村」,挪威以「維持物業的公共用途」為由介入,阻止了交易,背後是否有戰略考量,自行意會。中國北極科考隊在群島也建立了「黃河站」,用作各類極地科研,但在2014年,中國試圖新建一個大型雷達站,也被挪威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儘管如此,中國對群島的興趣依舊濃厚,不少富商開始將群島視為旅遊點,也不乏中國投資者計劃在當地興建小規模旅遊設施。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北極航線」開發,商船越來越頻繁取道北極水域,並途徑群島。由此可見,北極不但不是樂土,反而是大國博弈的潛在雷區。

小詞典:北極航道

指途徑北冰洋、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極地海運航線,分為俄羅斯北部沿岸的「東北航道」,和加拿大北部沿岸的「西北航道」。對於中國商船而言,取道「東北航道」至歐洲所需時間,比傳統經蘇伊士運河的航線大大縮短,商業前景相當可觀。但是東北航道僅在夏季數周可供通航,並需與俄羅斯達成繁複的通航協議。2013年,中國商船首次使用東北航道,具有劃時代意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