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星期三

文在寅的「北韓身份認同」

南韓總統朴槿惠下台後,長達九年的保守派政府執政告終,代表自由派的文在寅成為新任總統。他的「北韓身份認同」會怎樣影響南韓外交,格外惹人關注。

支持文在寅的媒體,一直宣傳文在寅「草根出身」,另一方則多番強調他家庭的北韓淵源。文在寅一家是「真・北韓人」,故居是北韓咸鏡南道。韓戰期間,文在寅的父母為逃避戰火,與上萬名北韓難民一起,乘坐美軍艦隻,抵達南韓,在難民營安頓下來。文在寅正是在這樣的環境出生,並自幼從父母口中得知「故鄉」的記憶。

文在寅對北韓的認同、對統一的追求,可謂他根深蒂固的政治信念。根據文在寅青年時期的軍旅戰友回憶,就算在南韓軍政府極力渲染北韓罪惡、進行戰爭動員期間,文在寅也私下質疑「無條件反對北韓」的政治立場,稱「北韓民眾是無辜的」,「如果南韓傷害了北韓百姓,所謂統一又有何意義?」2004年,文在寅和母親都是兩韓親屬團聚的當事人,當時他首次返回北韓探親。月前他被《東亞日報》記者問及,「如果有水晶球會做什麼」,他的回答也是「向母親展現北韓故鄉的風景」,並稱若統一, 考慮在北韓以律師身份終老云云。

對這位被視為歷來「最親北韓」的總統,南韓民眾卻寄予厚望,首先反映北韓問題於南韓百姓而言,其實絕非如外間理解般被高度關注。文在寅的民望,主要是憑藉自身反對黨的「反財閥」政綱,與及宣洩對朴槿惠「閨蜜門」的不滿,北方金正恩怎麼想、怎麼做,其實大家早已麻木。而且南韓民眾也不是無條件反北韓,不少南韓人和文在寅一樣,依然有家人在北方,他們認為金正恩政權固然邪惡,但北韓人民也是受壓迫的對象,令文在寅的北韓身份認同,並未成為被追擊的對象。

文在寅與前兩任保守派政府的最大差異,在於保守派認為安全問題壓倒一切,在解決問題之前,並無與平壤對話的必要;文在寅則認為拒絕溝通,也不能解決安全危機。因此,文在寅勢必調整南韓外交,已表達了重啟南北聯絡渠道、恢復開城工業區的願望,並表示希望通過人道援助、經濟往來等,增進與北韓接觸,以期在核問題、統一問題上有進展。文在寅並沒有完全反制裁,僅強調「單純制裁無效」,這些姿態,就像金大中、盧武鉉時期的「陽光政策」,只是今日北韓已經成為核國家,「陽光政策」要奏效,只會更難。但外交綱領從來都是循環、鐘擺,「陽光政策」即使不奏效,朴槿惠的「不陽光政策」也不見得奏效,民眾既然沒有期望,也不會太大失望。

另一方面,對朴槿惠政府後期因薩德問題,在中美兩大國之間進退失據,文在寅一直批評不斷。他已經派出特使到北京,就薩德問題和中國磋商,不過截至目前,只強調薩德部署「未經過國會」,卻未明言會撤銷。同時他反覆肯定美韓軍事聯盟的重要性,想不會如菲律賓杜特爾特一般急轉彎。更可能的情況是,文在寅試圖增強南韓自身的國防實力,包括促使美軍移交戰時軍事指揮權、提升自產反導系統戰鬥力等,而接受薩德為既成現實,從而平衡各方利益。北京期望他「撥亂反正」,態度上可能足以交功課,但觸及實質問題,就不容易含混過去了。

小詞典:陽光政策

南韓前總統金大中提出的政策,在盧武鉉時期延續,旨在通過與北韓的積極接觸,維持半島和平、南北和解。陽光政策明言南韓不會容忍來自北韓的武力挑釁,但亦不會主動促進統一,而是尋求雙方合作交流。批評者認為,陽光政策無力遏制北韓研發核武的決心,保守派李明博政府上台後,南韓就放棄了這一策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