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選舉結束後,不少內地媒體頗關注國際社會的回應,而在亂局紛呈的國際形勢中,依然有空評論香港的外國政要,實在寥寥可數。本欄曾數次談及,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ongressional-Executive Commission on China,CECC) 共同主席、共和黨參議院盧比奧(Marco Rubio)曾力推《香港人權法案》,在雨傘運動後,多次評論香港民主發展,並曾接見黃之鋒。這次,果然又品評起特首選舉來。
在選舉後一天,盧比奧發表聲明,批評北京「明顯干預是次特首選舉」,並指這是北京不斷侵蝕香港自主性的又一明證。盧比奧認為,這場小圈子選舉並不符合香港人對民主、普選的追求,選舉結果也不能使香港有真正代表民意的政府。在聲明中,他還提及2014年的雨傘運動,以及近期香港政府對傘運領袖的起訴,而在他看來,這些人正是香港的希望所在。盧比奧呼籲當選的林鄭月娥,能夠在就職後積極推動政治改革、按照香港人期望的民主法治精神,來推進香港政治發展云云。
如果說盧比奧上述言論,還只是一廂情願的個人表態,他的國會同事、共和黨眾議員兼CECC 主席史密斯(Christopher Smith)同期的表態,就包含更多現實政治的訊號。史密斯指林鄭月娥「顯然是北京屬意的特首人選,就像上屆(梁振英)一樣」,而她坐擁北京支持的事實,會讓香港的自主性和法治精神進一步受損。他表示香港作為中國與西方橋樑,符合各方利益,但自由是這一特殊地位的保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警告如果林鄭月娥領導的香港,變得和中國內地城市無異,那麼美國將被迫重新審視對香港的政策,即《美國-香港政策法》中,對香港的種種特殊待遇。
為何盧比奧等議員會對香港事務抱有越發濃厚的興趣?無論是盧比奧還是史密斯,他們個人與香港社會的聯繫,恐怕還不及特朗普(特朗普早年曾親赴香港與港商交易,本欄對此曾詳述)。數年前,盧比奧也沒有像近幾月這樣頻繁、高調就香港民主問題發聲。
不過時過境遷,經歷了去年大選洗禮的美國政治生態,已經發生質變,尤其是一批年長選民的政治參與熱情,已被激發。根據最新的 Pew 民調,年長美國人對中國人權、民主等問題的關注程度,明顯高於年輕人,並且將之視為處理中美關係時需要考量的嚴肅議題之一:在50歲以上的美國人中,高達53%的人認為,中國在人權問題上的政策,是影響中美關係發展的嚴峻挑戰;而在18-29歲人群中,這比例僅有38%。現時年長選民已是共和黨最核心的支持力量,盧比奧等共和黨議員迅速打「香港牌」,也許是有數據支撐的。
雖然盧比奧在去年美國共和黨初選中輸給特朗普,但他的政治支持度,依舊很高。他是在退出初選後,才回心轉意,為連任佛羅里達參議員開始競選工程,已經比對手晚了數月,最終還是勝出,得票比上屆更多出3%,說明他在佛州政壇的穩固基礎。現年45歲的盧比奧依然是明日之星,四年或八年之後,再度謀求入主白宮也有可能,因此在特朗普時代,正是選擇戰略性議題來「關注」之時。
領導 CECC 這樣專註中國政治發展(尤其是人權事務)的機構後,盧比奧未來在美國政壇做出與中國內政、人權問題掛鉤的政治舉動,大概會成為常態。香港在其中的重要性,不過是「一籃子」議題當中的一環而已。這一切自然不是出於盧比奧個人的理想,而是他(和國會、政府)爭取選民支持的途經,以及更廣義上對華施壓、討價還價的籌碼。假如特朗普無意打香港牌,盧比奧就會成為代言人;假如特朗普在某些時候忽然想到利用香港,盧比奧「成功爭取」,也有功勞。香港政治人物日後訪美,拜訪盧比奧,恐怕也成了指定動作了。
小詞典:《美國 -香港政策法》(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
目前美國處理對港事務的法律基石。它准許美國將香港視為與中國內地政治經濟體制有別的「非主權實體」,在雙邊經濟文化交流和其它領域,給予香港諸多中國內地不能享受的政策優惠。但該法案也要求,一旦香港政治社會情勢轉變,美國有必要重新全盤審視對港政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