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0日星期二

法國文化協會與法國的軟實力

本欄早前介紹過中國孔子學院拓展軟實力時面對的困局,並亦台灣、英國等地的案例比較。在國際社會,類似機構尚有不少,另一個值得一談的是法國文化協會,或整個法國的文化外交網絡。

法國文化協會始創於1883年,由一群聲名題赫的法國社會賢達成立。當時美國尚未成為超級大國,法國則與英國爭奪殖民帝國,英語的「全球第一語言」地位尚未確立,協會旨在宣傳法國文化,和推廣以法語為全球各地的第二語言,這和當時的法國全球戰略亦相吻合。不過時而勢易,今天法國文化協會的政治性已越來越少。協會在136個國家成立了850個分支,每年在全球接收超過一萬名法語學生,亦有多達六百萬人參與和協會有關的文化活動,部分開支由法國政府資助,網絡則由「法語聯盟基金會」協調,以彌補公營經費的局限。

根據官方介紹,全球各地的法國文化協會有三大要務:(1)開辦法語班,以將法文推廣至全世界;(2)提高公眾對法國文化的注意度和認受;(3)增加全球文化的多樣性。嚴格而已,第三項目標與法語無直接關係,卻是在英語壟斷全球化後,針對美英文化霸權的舉措,因此各國的法國文化協會都強調「尊重當地文化」、提倡「文化多樣性」,並熱衷於「跨界文化交流」,而絕不介入各國內部政治或區域衝突,以顯示和英美作風的不同。

和法國文化協會相比,如本欄早前介紹,今天英國文化協會的政治性要明顯得多。英國文化協會在1934年面世,1940年接受英皇喬治六世的皇家嘉許狀(Royal Charter),受英國外交部贊助,並有更明確的官方身份。除了在推廣英語,英國文化協會還是英國對外的白手套,例如為活在衝突地區的人提供本地難以接觸的資訊,並進行價值觀宣傳。雖然法國文化對內講求自己的大熔爐功能,法國文化協會對外宣傳的價值觀卻是「多元文化」,而且不負責宣傳法國外交政策。不少對法國政府高度批判的左翼文化人,都在法國文化協會工作得如魚得水。結果,就算學生從協會學會法文,也可能對法國政府不無反感,對法國文化卻會心生仰慕。有趣的是認同文化、而批判權威,卻正是法國軟實力之一。

法國文化協會以「法語聯盟」之名在中國內地活動,雙方的合作始於1989年,當時中國政府希望多在教育領域上和外國合作,同年廣州法盟成立。直至現時,總共有16間「法語聯盟」在中國營運,與中國的教育機構和法國領事館等成為合作伙伴。「法語聯盟」在中國提供一系列法語課程,希望提高法語在中國的普及程度,其文化推廣活動分為六大類,包括音樂、展覽、電影、戲劇、舞蹈和見面會。在各種文化活動中,以「中國法語活動節」最為重要,最有效的似乎卻是在中國大學的人才培訓。不久前,筆者在巴黎和一位來自上海的網友相聚,他本科時拿法國政府經法盟運作的獎學金讀法語,基金開宗明義希望培養「親法」新一代,結果他果然到了法國深造,無論最終回國加入外交部也好、做生意也好,已成了中法之間的民間橋樑。

根據軟實力的作者奈伊,一國的「文化軟實力」,取決於受眾是否認為該文化擁有「文化超卓性」(Cultural Superiority),這和「文化普及性」並不完全相同。法語的普及程度不及英語,但「文化卓越性」卻猶有過之。法國前殖民地的精英階層一般繼續以法語溝通,與法國繼續有定期文化合作,57個法語系國家組成的「法語系國際組織」(OIF)排他性頗強,比英聯邦更有向心力,反映法語系國家的新一代依然以法國文化自豪。當然,法國撤離殖民地後,通過「非洲法郎」、「大洋洲法郎」、在非洲駐軍等種種變相「新殖民」方式維繫影響力,也是不爭事實,但隨著法國硬實力在全球落後於美中、在歐盟內落後於德國,「文化超卓性」的價值,就比從前更大。

對第三世界而言,法國文化的吸引之處,在於其代表的優越精英文化,依然具有社會上向流動的功能。例如直至2004年,法國取得最多諾貝爾文學獎,法語唱片的銷售量亦在全球名列前茅,即使是其他語系的精英,亦以懂法語、法國文化為打進精英階層的風尚。此所以法國文化協會追求普及法語的同時,更強調宣傳法語的全球品位,法國駐香港領事館也以文化項目「法國五月」為最大主打,因為這種軟實力的影響,也許比純外交、經濟行為來得更深遠。二戰結束五十年時,《紐約時報》說失去帝國的法國,軟實力反而較五十年前增強不少,這對一個解體殖民大國而言,不啻一大成就,而法國文化協會的角色亦功不可沒。

沈旭暉 亞洲週刊 2015年10月20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