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星期五

香港人進聯合國工作的夢

不久前在瑞士,筆者參觀了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UNOG)。說「參觀」,其實是「朝聖」,因為對每個讀國際關係的人而言,幾乎都有過進入聯合國工作的夢。

還記得大學畢業時,本人與其他同學一樣,都曾嘗試找聯合國的工作,但不久就遇上惱人的身份認同問題。聯合國好些工作是需要國家推薦的,中國是常任理事國,自然提供了不少專才,但名額自然留給內地生。香港人要加入外交體系,以筆者理解,過往只曾出現數個特例,而且都是背景異常雄厚的特例。

另一類工作則需要專門技能及工作經驗,並非剛畢業的小子能接觸。做「實習生」倒是可以,本人也認識部分香港留學生在裏面工作過,本來滿懷希望可以留下,後來才發現身份的殘酷,一方面開拓了視野,另一方面卻硬是走不進去,那種鬱悶可想而知。

退而求其次,不少國際關係學生惟有參加「模擬聯合國」,起碼算是有所體驗,當年筆者在大學也參與過。其實這活動本身並不有趣,其官僚程度與真正的聯合國不遑多讓,但也跟真正的聯合國一樣,精髓在於非正規議程,那才是培養外交技巧的課堂。

到了今天,各門各派的「模擬聯合國」顧問當了不少,「聯合國之夢」也漸漸熄滅,這時候來到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自然再也沒有第一次到紐約總部的那種震撼。但看見日內瓦「國際村」那些林立的跨國組織,對在這種環境工作依然嚮往,起碼能學以致用,不用淹沒在某城的泥濘。

就在這時候,遇上了一位喀麥隆駐聯合國的外交官,彷彿帶來一線曙光。她說自身並無特殊背景,但天生喜歡向外闖,特別是從事國際人道項目,於是畢業後在聯合國當了數年義工(沒錯,是數年)。熟悉環境後,知道哪些基層位置缺人,她才正式申請職位,便這樣進了人權委員會,由低做起,至今已十多年,目前被派駐剛果,那裏有其中一支最龐大的聯合國維和部隊。

多元文化經驗 適合跨國組織

她不斷稱「以本人背景」,「很容易」加入聯合國,因他們需要專家學者,特別是對國際法、國際關係有接觸的,去「處理文件」及「管理項目」,並提供了一堆地址供筆者申請。作為有一些人生閱歷的人,本人自然明白世事沒如此簡單,但起碼有一點是肯定的,對不少跨國組織而言,香港的多元文化經驗、國際交流機會及西方管理模式,依然頗受青睞,否則便不會有陳馮富珍當選世衞總幹事的神話。在日內瓦,也接觸了特區政府駐當地的對外經貿辦官員,他們對這類崗位的涉外工作,感到充滿意義,以目前港人能接觸的帶有官方性質國際工作,這已是極限了。他們身處聯合國旁邊,朝夕相對,久而久之,不可能沒有本身的國際夢。

其實,香港人本來就最適合在國際社會生存的人之一,是什麼時候變得沉溺在「中國夢」與「本土夢」這兩極夢囈中不能自拔?世界還是很大的。


小詞典:日內瓦聯合國歐洲總部

聯合國四大辦事處之一,規模僅次於紐約總部,位於前國際聯盟總部「萬國宮」,人道問題辦公室為其重要職能。由於瑞士是中立國,日內瓦有大量其他國際組織總部,與聯合國歐洲總部互為倚角。有趣的是雖然不少聯合國設施設在瑞士,瑞士卻在9/11事件後才加入聯合國,是全球最後加入聯合國的主權國家之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