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2日星期二

黑山由北約敵人變盟友

近來國際熱點極多,故不少人都忽略了巴爾幹半島這個永恒火藥庫也有微妙發展。不久前,北約邀請黑山共和國(下稱黑山)成為正式成員,這亦是北約自二〇〇九年以來的首次東擴。黑山二〇〇六年獨立以來,一直在國際社會保持低調,卻從未隱瞞離開俄羅斯勢力範圍的意欲。歷史上,塞爾維亞與黑山跟俄國淵源極深,既是泛斯拉夫民族一員,也是東正教國家,兩國在南斯拉夫分裂後組成迷你版「南聯盟」對抗西方,被視為俄國在東歐的最後夥伴。但黑山最終還是完全獨立,當時俄國與西方曾有默契,承認黑山獨立,換取塞爾維亞不再分裂。後來科索沃亦要獨立,普京便不再就範。

黑山獨立後,立刻尋求加入歐盟及北約,不願繼續擔任俄國代言人的姿態甚為明顯。經濟固然是主因,須知黑山是少數非歐盟成員,卻以歐羅為法定貨幣的國家,相信小國只能與歐洲大陸連成一體,才能減低自身行政開支。但這也有地緣政治考慮,當普京的外交政策愈來愈進取,希望弱化東歐各國以穩固俄方後院,並積極拉攏各國俄裔移民或親俄斯拉夫人,目前除了烏克蘭,還有多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被普京這樣遙控着,黑山防微杜漸也合情合理。對俄方而言,黑山的戰略價值是不能低估。該小國面對亞得里亞海並連接中歐及地中海,深水港口是海軍理想據點,普京一貫重視控制港口,無論是克里米亞還是敍利亞,都以當地港口基地為最重要利益所在,並以此為外交政策支點。早在前年,俄國便向黑山提出「尋求俄方軍艦在人道主義援助行動中使用黑山海港」,其後不時有傳聞稱俄國希望在黑山建立海軍基地。一旦成事,俄國或能突破北約封鎖,拓展在南歐及地中海的影響力,這自然並非北約所樂見。

當俄國因烏克蘭問題跟西方鬧僵,北約卻邀請黑山加盟,就是看準時機,判斷俄方不能再分散戰線。北約上次東擴時,同樣在亞得里亞海的克羅地亞、阿爾巴尼亞都已加入,再加入黑山,本欄早前提及的俄羅斯「三海戰略」(見本報十一月二十六日A 22頁)便大受打擊。據最近一期《黑山軍隊年報》,目前黑山軍力不過兩千,裝備大都繼承南斯拉夫遺產,單看數字自然難以對北約有太多貢獻,但計入地緣戰略價值自當別論。

值得注意的是,北約邀請黑山的同時,卻沒邀請那些希望加入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似乎是默許俄國以前蘇聯地區為勢力範圍,作為雙方緩衝地帶。例如曾跟俄國開戰的格魯吉亞,早於一九九四年便積極推動加入北約,今年九月更在境內開設北約軍事訓練中心,但始終未能成為成員,也許不少北約國家都不願因這樣的小國,冒上跟普京衝突的風險。克里米亞危機期間,美國著名學者「進攻性現實主義」奠基人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曾撰文,稱吸納烏克蘭入北約無益,倒不如把其視作北約與俄國的「戰略緩衝區」,這觀點似逐漸獲美國外交界認同。因此俄方雖不樂見黑山加入北約,卻也可能得到其他訊息,畢竟外交不能單從表面理解。北約接納黑山,跟「伊斯蘭國」(IS)關係也千絲萬縷。本欄曾談及IS或於巴爾幹半島吸納新血(見本報二月十八日A 14頁),黑山約五分一人口為穆斯林,據黑山情報部門的訊息,也有黑山激進分子到敍國及伊拉克打聖戰,且黑山亦被指監控武器走私不力。

當黑山成為北約一員,情報合作自然水到渠成,至於IS還是俄國才是北約主要目標,便見仁見智。

小詞典:北約東擴

北約擴張政策又稱「Open Door Policy」,主要面對「任何致力於維護北大西洋區域安全的歐洲國家」。自1949年北約成立以來,已經過六輪擴張,成員由最初的12國,增加至2009年的28國,方向主要朝向東歐。學界對北約持續東擴的戰略得失多有爭議,俄羅斯則指責是冷戰思維的延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