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ISIS引爆俄羅斯民航客機,出事地點在埃及西奈半島上空。事後埃及政府拘捕了機場的懷疑內鬼,而一些西奈武裝組織紛紛向ISIS效忠,令這個半島可能成為ISIS肢解埃及的橋頭堡。看到這樣的發展,對十年前踏足過西奈的我而言,尤感彷如隔世。
當時我是從約旦南部坐渡輪到西奈,渡輪明顯超載,甚麼人都有,既有西化精英、海歸新貴,也有疑似難民。印象最深的是遇上一位回流伊拉克的專業人士,對美軍「解放」祖國欣喜若狂,卻把我吃剩的食物鯨吞下肚,總之充滿將會上位的盼望,卻又不減草莽的豪情。
渡輪到西奈後,持巴勒斯坦護照的被安排在特定一條隊,接受「特別待遇」;其他人也要忍受埃及海關慢條斯理的服務數小時,才可上岸。那些年,西奈可是著名遊客區,不少地中海各國遊客專門到那裏,為的是在「離地」渡假村享受陽光海灘。我身在其中,坦白說,完全感覺不到那是埃及一部分。ISIS就是看中這一點,宣傳埃及「出賣本土」,在過去一年多次襲擊這些高檔渡假村。今天還敢到西奈的遊客,恐怕已不再是十年前那階層了。
我到西奈的目的,其實是朝聖,畢竟那是宗教聖地。我不是教徒,但也對「十戒」的歷史很感興趣。按《聖經》說法,西奈半島的西奈山是上帝頒布「十誡」之地,而摩西領受之處,後來被建成聖凱薩琳修道院。但修道院的成型,卻是基於防衛原因:須知中世紀盛行「隱居風」,不少修士專門選擇荒涼的西奈山隱居,但常被遊牧民族攻擊,最終管治者興建了這座城堡式修道院,成為有防衛功能的聖地。冷戰後,修道院及週邊地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進一步吸引了各地教徒,我也是在那時候到西奈。
然而在渡假村、西奈山以外,整個半島就是一片沙漠。不過這片沙漠,在西方文化也是有名堂的: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講述英國軍官勞倫斯自比摩西,就是刻意穿越這片荒涼的西奈沙漠,以表達他在阿拉伯世界的修煉和野望。
無論西奈半島是否埃及「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它的現狀,就像埃及的國中國。以色列立國後,和埃及數次作戰,六日戰爭、贖罪日戰爭的主要戰場都在西奈。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以色列迅速佔領西奈全境,從此殖民管治,作為以埃之間的緩衝地。直到1979年,兩國在美國調解下簽訂《以埃和議》,以色列從西奈撤退,將之歸回埃及,自此不斷宣傳「以色列願意放棄比自己面積更大的領土,是何等熱愛和平」。
埃及對西奈「恢復行使主權」後,雖然沒有甚麼「一國兩制」的承諾,但在過去二十年,也未能完全有效控制這半島。一來西奈和巴勒斯坦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帶鄰近,成了哈馬斯通過地道輸送物資的大本營,各方人物進出頻仍,邊境似有實無,埃及政府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二來埃及人普遍不願到西奈半島開發,令那片廣揉地區逐漸成為激進分子的避難所,加上從那裏可輕易襲擊以色列南部,更令各方反以組織趨之若鶩。
茉莉花革命後,埃及中央政府威權盡失,不少地方出現權力真空,穆斯林兄弟會承接了部分權力,西奈半島則幾乎處於無政府狀態,游擊隊紛紛坐大。2012年底,西奈武裝曾配合加沙激進組織,以火箭炮攻擊以色列南方城鎮,近來更成了ISIS埃及支部。在西奈山修道院附近,還有清真寺和教堂,作為三教和平共存的象徵,假如ISIS全面控制西奈,這些古蹟的未來,恐怕和整個地區一樣,都不堪設想。
小詞典:《以埃和議》
以色列立國後,先後和阿拉伯各國進行五場戰爭,埃及在前四次都是主要對手。在第二場蘇彜士戰爭,以色列穿越西奈,直達埃及本部,最終因美國壓力而退兵;第三場六日戰爭,西奈全境被以色列佔領;第四場贖罪日戰爭,埃及乘虛而入,但也反勝為敗。埃及意識到難以軍事戰勝,最終在美國調解下,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簽訂和約,以色列交還西奈,兩國關係正常化,埃及成了以色列在阿拉伯世界的最重要盟友,因此被逐出阿拉伯聯盟,失去領袖地位,薩達特不久也被國內激進份子暗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