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星期四

2015年十大影響個人的國際瞬間

日前談過2015年全球十四大趨勢和前瞻,那是從最宏觀的層面出發。但國際關係同時也是由下而上的,個人層面關注的大事,往往不是政客在意的條約、互訪、基建、恐襲,而是能對「在地」衣食住行有所啓發的事。在個人角度,過去一年,最令我有感覺的國際瞬間,其實是以下十大:

1. 傳奇足球領隊摩連奴被車路士解僱,對這位心高氣傲的領袖而言,這支上屆英超冠軍今季的表現,實在是連場噩夢。為甚麼從前一團和氣的更衣室,忽然變成策動「政變」的場所,為甚麼摩連奴從前一直奏效的管理術忽然失靈,這是視他為偶像的人很希望研究的,包括在下。

2.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病逝,對我而言,他更重要的身份是一代現實主義宗師,對任何意識形態都能挪來使用,而沒有任何教條包袱,最終以小國寡民創造連串奇蹟,即使是不喜歡他的人,也不得不佩服。我特地請假到新加坡參加悼念活動,排隊過程,就是最好的人生思考。

3. 日本動畫《叮噹》的香港配音員林保全年頭病逝,年底日本的《叮噹》聲優大山羨代也患上腦退化症,連叮噹也忘掉。這動畫除了是一代人的童年回憶,也是我們和日本朋友的共同情感投放所在,自然共同痛心,這是內地上綱上線批判日本動漫時,永遠難理解的。

4. 「伊斯蘭國」破壞大量古蹟,都是人類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少更是有數千年歷史的巴比倫文明、亞述文明建築,令人極其痛心。這些地方有些我去過、有些沒有,從前以為來日方長,沒有想過在現代社會,文革之後,又出現刻意破壞古蹟的集團式野蠻行為,暗示人類文明持續進步,亦非必然。

5. 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誕下女兒,宣布捐出99%Facebook股份成立慈善基金,現值450億美元。天文數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種人生態度。不少新一代富豪都在衣食無休後,真的思考如何以財富促進人類進步,而不再持有上一代惠澤子孫的舊思維,更比以財富干政的陋習進步得多。

6. 中國醫學研究員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獎,此前卻不獲中國主流學界認同,既無博士學位,申請當院士也接連失敗。這固然反映了東西方學界的不同風氣,如她本人所言,也顯示了東西方社會「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差別。這些差異,足以令研究者充份反思。

7. 由個人Youtuber開始的免費網上學習平台「可汗學院」(Khan Academy),今年得到越來越多認受,獲AT&T捐款研發延伸至全球的新平台。這趨勢發展下去,足以取代80%的傳統大學功能,而我們的大學框架卻反而越來越僵化,更令人反思大學的存在價值,以及「甚麼才是學習」等問題。

8. 19世紀的福爾摩斯探案被活化,在英國掀起熱潮,電視劇廣受歡迎,電視電影也成風尚,全球紛紛進行在地化改造。我從小就是福爾摩斯的忠實讀者,最愛看的並非情節(福爾摩斯也不以奇情著稱),而是迷上那時代的社會背景,如何在新舊矛盾中保存優雅,深盼我們的時代也能存續同一情懷。

9. 英國女歌手Adele推出最新專輯《25》,打破美國歷史上的首週最高銷量紀錄,在全球叫好叫座,證明了傳統大碟在互聯網時代也能生存。Adele自學成才,也不是唱片公司複製出來的產品,個人風格和聲線獨一無異,令人樂見世界還是尊重個人特色的。

10. Facebook進入中國傳聞不絕,內地用戶一度能自由登入,卻集中到台灣蔡英文網頁發動「網戰」。小規模接觸無傷大雅,卻反映了中國崛起面向世界、民族主義大盛、互聯網也大盛之間的互動,可能產生和互聯網原意截然不同的結果。北京如何成功以網絡釋放民粹維穩、而不是被其衝擊政權,值得細讀。

小詞典:盲婦2016大預言

保加利亞女語言師Baba Vanga生前曾預測美國出現黑人總統、9/11事件、南亞海嘯等,她預測歐洲將於2016年被ISIS入侵,穆斯林以化學武器發動進攻,歐洲在年底將「不復存在」,穆斯林最終在2043年於羅馬建立哈里發國。這類預言自然穿鑿附會甚多,但此刻被重提,反映世界普遍對ISIS崛起的憂慮,而其背後顯示的社會現象,觸及人性深層,絕非軍事行動能解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