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4日星期五

在伊朗喝「無酒精啤酒」

伊朗與西方關係解凍後,伊朗旅遊熱剎那間興起,不少遊客都希望在伊朗完全開放前,及早感受「原風味伊朗」,以免只看到又一個麥當勞處處的全球化景點。年前,筆者曾到伊朗一遊,對這國家印象十分良好,「邪惡軸心」的味道固然感受不到,還對極友善且隨時邀請閣下到家作客的伊朗人留下深刻印象。外間總以為伊朗的宗教背景令當地人生活壓抑,其實這類「壓抑」部分是媒體偏見,部分則已被民間智慧解決,其中一個典型例子便是「無酒精啤酒」。

1979年什葉派革命後,伊朗政府實行全面禁酒並取締夜店,但伊朗人從來是嗜酒的民族,幾乎是波斯歷史傳統之一。那怎麼辦?一方面,不少酒商從伊拉克邊境走私葡萄酒進入伊朗以換取石油,這門地下生意利潤曾相當可觀,但畢竟存在風險,特別是革命後早年,兩伊還是交戰國;也有伊朗人私釀啤酒,但始終要偷偷摸摸,不可能大規模生產,質素亦參差。有見及此,酒精濃度低於0.5%的「無酒精啤酒」便成為替代品,伊朗公司Behnoush首推品牌Delster,然後同類產品紛紛面世,漸成伊朗特產,還開始輸出國外。

在伊朗喝下這種被稱為「假啤酒」的飲料時,感覺甚複雜。其味道基本上等同果汁汽水,有不同調味選擇,除了帶麥味及些少甜味,其實跟那些西柚菠蘿、香橙熱情果一類汽水沒分別。若喝了這種飲料而能「興奮」起來,明顯是基於心理原因多於客觀效果。但想回來,即使是正常啤酒,也不容易真的令人有感覺,不少酒客都是借題發揮,啤酒不過是藉口。習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伊朗人,正正需要這樣的藉口,「無酒精啤酒」大行其道也就不意外。

意外的反而是,這種啤酒逐漸開始流行國際,變成有生命力的一種產品,不再是無可奈何的啤酒替代品,因即使是西方消費者,也在尋找可樂、果汁與啤酒之間的另類選擇。有見此市場需求,全球啤酒大品牌都在收購「無酒精啤酒」品牌,例如喜力購入了埃及公司Ahram Beverages的品牌Birell與Fayrouz,嘉士伯也購得中東流行品牌Moussy。2012年,「無酒精啤酒」全球需求達22億公升,較5年前多出80%,中東佔近三分一,伊朗的需求特別顯著。在東南亞,馬來西亞則為大戶,Euromonitor預測明年需求將達360萬公升,但比起中東還是遠遠不如,原因也心知肚明。

流行國際 商機處處

由於競爭漸大,「無酒精啤酒」品牌開始着力令自身形象更鮮明,例如Moussy說自身是沙灘青年男女必備,Birell則定位為剛陽味較重及看球賽時必備。2005年,哈馬斯(Hamas)在加沙民主選舉勝選後,巴勒斯坦公司Taybeh也推出自家「無酒精啤酒」作為民族抗爭圖騰。說不定那些被看作激進組織的商業支部,未來也會打同類主意。

當然,這也並非毫無爭議,例如曾有伊朗神職人員認為,「無酒精啤酒」又是西方陰謀,意在腐化伊朗人信仰純潔云云。畢竟在伊朗,酗酒一直是社會問題,據伊朗媒體數字,去年酒徒人數多達20萬,更有人因飲用非法酒精而失明,甚至死亡,故此伊朗首間戒酒復康中心已經投入服務。但正因如此,即使從宗教角度而言,「無酒精啤酒」也有類似美沙酮的效用,起碼對身體無害,所以反對聲音也愈來愈弱。隨着伊朗向西方打開大門,儘管要改變禁酒令並不可能,但大舉輸出「無酒精啤酒」作為一項商機是勢在必行。

小詞典:啤酒外交

啤酒是世上最古老的飲料之一,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100-3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芬蘭、丹麥、澳洲、德國、愛爾蘭等是世上啤酒需求量最高的國家,也是五大啤酒生產國。近年中國為宣示走入西方文明,興起「啤酒外交」,例如習近平訪問英國時,與首相卡梅倫在酒吧共飲啤酒;德國總理馬克爾訪華時,也和李克強共喝黑啤。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