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星期三

久違了的薩德爾

還記得十年前,伊拉克「薩德爾」(Muqtada al-Sadr)這名字經常在新聞出現,當時的形象是一位激進派領袖,後來忽然銷聲匿跡,近來才為國際媒體重新注視。一切源自伊拉克政府月初宣佈,巴格達市區進入「緊急狀態」,封鎖了對外主要交通,因為各政府機構和使領館的所在地、也是戒備森嚴的「綠區」被示威民眾突破,上百伊拉克人「佔領」議會廳。號召民眾示威的,正是薩德爾。

薩德爾不擔任任何官職,在伊拉克卻有極強號召力。他領導的「薩德爾主義運動」政黨,在議會有相當影響力,同時他是一支什葉派武裝的領導人,手握兵權。他在伊拉克派系鬥爭中幾經起伏,思想也經歷了巨大變化。早在美軍剛佔領伊拉克期間,薩德爾是名符其實的反美鬥士,他的什葉派武裝在巴格達製造了一系列恐怖襲擊,並深深捲入2006-2008年的內戰中,與當時其他派系並無二致。

2008年後,薩德爾被伊拉克臨時政府軍壓制,選擇「自我放逐」至伊朗。目前外界尚不清楚薩德爾在伊朗的經歷,直到2011年,他返回伊拉克,「伊拉克民族主義」已取代了單純的(反西方)什葉派思想,成為薩德爾的核心理念。從此他重塑形象,不僅注重團結伊拉克社會中下層民眾,更積極與包括歐洲在內的「外國勢力」和商業團體聯絡,發展國內外人脈。他重組了武裝力量,緩和了之前的反世俗立場,並加入對 ISIS 作戰,甚至與從前的死敵遜尼派武裝處於同一陣線。凡此種種,讓外界對薩德爾的領導力刮目相看。

「刮目」,自然是有對比的。目前伊拉克的國家建設進展差強人意,政治被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三大派系把持,各官員任命都被三派勢力以名額等分,政府機構臃腫,腐敗叢生。新任職的總理阿巴迪意圖改革,但內閣重組方案遲遲得不到議會三大派系支持,月初的民眾示威,就是表達對此的不滿。

這時候,薩德爾就顯得與別不同,似乎超越了宗教派系之爭,甚至不以「伊斯蘭Vs世俗」的對立為出發點。他只是「為人民發聲」,呼籲伊拉克政府、議會和各方加速推進政治改革,盡快組建一個不以宗教派系勢力劃分名額、高效運作的技術官僚政府,並警告如政治改革停滯,示威運動將繼續升級。這些姿態,和他早年的行為幾乎判若兩人。

薩德爾確是繼續打民族主義牌,將批判矛頭指向英美聯軍,稱其對伊拉克的軍事佔領是入侵行為。不過,比起從前,薩德爾還是溫和了很多,例如在號召示威期間,他專門發佈通知,稱「確保(除英美使館外)各國使領館和相關人員的人身財產安全」,因為他預知英美使館可能受衝擊;但即使對英美,他的立場也不是一味反,而是以「有損伊拉克國家尊嚴」為由,抗議英美對伊政策,卻保留了和西方各界的對話空間。

結果,薩德爾目前成為了各方都不得不重視的存在。在示威中,薩德爾在人群衝入「綠區」後不久,即號召人們「和平撤出」,而示威者也照辦,令他威望大增。示威前期,伊拉克安全部隊並未對示威人群阻止;早前薩德爾親訪「綠區」,安全部隊甚至表示歡迎,都令薩德爾民望急升。美國對此表示「尊重伊拉克人民示威權利」,似暗示薩德爾只要有意談判、有力穩定局面,他並非不能接受的人物。假如「伊拉克民主」再蹉跎下去,薩德爾這樣的強人調整策略後改頭換面,倣效「普京模式」再度崛起,絕對是情理之中。

小詞典:「綠區」(Green Zone)

美軍佔領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後,在市中心劃出一片10平方公里的區域,包含了伊拉克政府、議會設施、外國使領館等重要場所,由美軍和伊拉克安全部隊部署重兵把守,進出受嚴格限制。理論上,這是巴格達最安全的地方,然而普通伊拉克人難以進入,因此也被視為美國入侵的象徵。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