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1日星期二

朴槿惠下台與朴正熙的遺產

南韓憲法法院裁決國會對朴槿惠的彈劾成立,即時的影響自然是朴槿惠下台。朴槿惠象徵的,除了是她個人和路線,還有她的父親:一代強人朴正熙。朴正熙是南韓第5至第9任總統、全球爭議最大的領導人之一;朴槿惠的最後死忠支持者,不少都是受父親惠澤的鄉里和舊部。要理解圍繞朴槿惠的種種爭議,大家有必要回顧朴正熙的政治遺產。

朴正熙憑政變上台

朴正熙生於日治朝鮮,幼年曾在日本軍校就讀,早期歷史非但不是民族主義者,還可以說是日本的「合謀者」。二戰後,他投身軍旅,參加韓戰,晉升為南韓陸軍本部作戰副參謀長;1961年通過軍事政變奪權,開啟了長達近18年的個人獨裁統治。他一方面大規模肅清政黨與軍隊中的異己,另一方面通過中央集權,開啟了經濟發展奇蹟;他也大力推動日韓邦交正常化,依賴日本的技術與資金發展經濟,曾被視作「傷害國民感情」。

直至1979年10月,朴正熙遭自己創建的特務機構「韓國中央情報部」的首長金載圭暗殺身亡,事件背後的動機,依然是一個謎。

這類對經濟發展、穩定局面有功的「開明獨裁者」,從來都是最難予以歷史評價的。近年在「阿拉伯之春」被推翻的卡達菲、穆巴拉克等,某程度上,都是這類人,雖然被推翻時聲名狼藉,其實依然被不少人懷念。南韓人對朴正熙的情結,正是大同小異:2015年,首爾國立大學教授Kang Won-taek發表了一份針對歷任總統的民調,發現在政治經濟發展方面,高達74.3%的民眾對朴正熙給予正面評價。同期蓋洛普的數據也顯示,當被問及「南韓哪位總統最盡責」,44%回應是朴正熙,也是歷任最高。

朴正熙之後的軍事強人全斗煥因為鎮壓群眾,下台受刑,但南韓民眾卻至今懷念獨裁得只有更厲害的朴正熙,無疑與他掌權期間的「漢江奇蹟」有關。回看韓戰結束時,南韓大都會首爾、釜山等的基礎設施被摧毀殆盡,民眾普遍貧困失業,朴正熙接手的是一窮二白的爛攤子,經濟發展水平尚不及北韓。

朴正熙通過制定經濟開發五年計劃,推進為期十年的「新鄉村」農業改革,讓南韓的農業與製造業騰飛。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僅首爾城被大規模重建,「京釜高速公路」這聯通南北的物流線也得以貫通。在製造業發展上,朴正熙政府力推外向型出口經濟模式,憑藉高度紀律化、專業化的工人,和自外國引進的先進生產技術,令南韓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1964年,韓國出口額僅有一億美元;到了1977年,這數字躍升至100億。朴正熙執掌大權後的二十年之內,南韓的工業化、 人均生產總值、國民教育、生活水平都有跨越式提升,是謂「漢江奇跡」。

「沒有朴正熙就沒有今日的南韓」,固然是事實,但另一方面,朴正熙發展經濟與治國的手腕,也為埋下隱憂。例如本欄月前曾述及的「財閥」(chaebol)問題,正是源自朴正熙:朴正熙為了短時間內提升製造業水平,針對性地選擇數個實力較強的大企業,給予政策優惠與扶植,包括以政府名義為這些企業擔保,令他們能夠方便獲得國際貸款、引進外國技術。久而久之,這些大企業、財團成為「漢江奇跡」的支柱,對政府經濟政策的制定,也越發具有影響力,企業向政客輸送利益換取優惠政策,成為潛規則。朴槿惠下台與三星醜聞並發,即是明證。

南韓人一方面欣賞朴正熙的手腕,另一方面想打破財閥壟斷,但兩者怎能並行,卻始終未能理順。未來南韓的民主,似乎權力會更分散,強人更難湧現,新媒體的制衡監察也已經成熟。但歸根究底,南韓財閥對經濟的壟斷可說是絕對的,沒有人能想像沒有三星的南韓;為捍衛既得利益,財閥也不可能在新時代坐以待斃。物極必反,假如南韓因為政潮而連累經濟,民意逆轉、呼喚強人的呼聲,可以隨時出現。這在阿拉伯之春後的埃及最為明顯,誰說不會是數年後南韓局勢的前瞻?

小詞典:大韓民國國家情報院

南韓國家情報院前身是1961年朴正熙政變後成立的中央情報部,在朴正熙執政初年肅清政敵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架構和後期職能與美國中央情報局相似,尤其在1990年代開始,加強了與日本、美國針對北韓導彈試射、核試的情報共享機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