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9日星期三

緬甸改革開放的「NGO綠色政治」

昨天談及緬甸密松水壩工程被拉倒,雖然背後明顯有官方算盤,但在前線,完全是非政府組織(NGO)負責扮演滙集、放大民意的重要角色。這包括兩種機構:第一類是大家能夠想像的環保、保育團體等,它們學習西方NGO的議題設定技術,教導受影響民眾如何捍衞自身權益;另一類背景則更複雜,與少數民族、分離主義關係千絲萬縷,典型例子是「克欽獨立組織」(KIO)。

名義上,KIO是緬甸境內的「民間組織」,事實上,對密松所在的克欽邦(Kachin State)有實際控制權。早年克欽主張獨立,自治武裝與緬甸政府發生軍事衝突,後來雙方雖然停火,但克欽的半獨立狀態一直維持至今,當地經濟活動和管治都自成一體。

KIO大舉動員反對大壩項目

從KIO的立場來看,密松大壩要求大批邦民轉移,衝擊了當地社會經濟環境,如果日後緬甸中央政府借大壩施工與維護之名進一步干預密松,甚至克欽邦內部事務,KIO的生存空間就會受打壓,克欽與緬甸政府的微妙勢力平衡,也會被打破。因此,KIO在克欽和緬甸國內大舉動員反對大壩項目。雖然箇中的分離主義傾向不為中央政府所喜,但把項目拉倒,雙方也能各取所需。

面對緬甸社會強烈反彈,中方也曾嘗試補救。2010年,中建投邀請了中緬兩地環境監測機構如中國「長江勘測設計院」、緬甸「生物與多樣性保護協會」等的專家,共同進行環境評估。這份環評報告在2011年發表,內容一如所料,指密松大壩工程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利多於弊」。有見及此,不少緬甸本地和海外環保 NGO也迅速組織另一批專家,對這份環評「反調查」,指責它刻意弱化了大壩對當地生態的危害,事實應該是「弊多於利」。事已至此,大壩對生態環境的真實影響程度究竟為何,已難以輕易量化,因為正反雙方的矛盾,已不可調和。

去年昂山素姬在新政府成立後訪華,北京希望她對密松大壩「給出一個答覆」。對此昂山只是拖延,說會責令「專門委員會」重新審視項目、再作決定云云。相關「委員會」倒是成立了,但遲遲未有交出決定性結論,只是接連向政府提交「階段性報告」。中方必也意識到大壩難以強推,如何止損、重新上路,才是未來的挑戰。

一種可能是,中建投要求緬甸政府履行項目違約的責任,支付賠償金。但即使是這一協商結果要獲得緬甸國內社會的民意支持,也不容易,尤其是相關賠償金額是在近十年前議定,近年人民幣幣值攀升、緬甸貨幣大幅度貶值(三年內貶值60%),賠償的匯率問題,已經極難解決。另一可能是訴諸國際法庭,我們訪問緬甸時,中方外交部人員說「任何選項」都不會排除,但那會嚴重影響雙邊關係,料想北京不會輕易為之。還有一個可能,就是中方將大壩擱置,轉而尋求緬甸在其它更可行、更具戰略價值的項目對中國開綠燈,如皎漂經濟特區、緬甸-雲南油氣管道項目等。畢竟在今天,後者才是「一帶一路」大戰略的關鍵。

不過,如果這案例發生在美國身上,主流做法卻是通過籠絡緬甸NGO、影響輿論,箇中奧妙甚多,這正是近日上映講述華府專業遊說團的電影《槍狂帝國》(Miss Sloane)的情節。中國在這方面要與國際接軌,恐怕尚待磨練。

小詞典:克欽獨立組織(Kachin Independence Organization,KIO)

緬甸北部克欽邦的實際自治機構,以克欽獨立為政治訴求,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克欽獨立軍」 。在1960年代,克欽獨立組織與緬甸政府軍展連番作戰,直至1994年,雙方達成停火協議。目前KIO在克欽邦有自己的警察、移民監管和教育機構,控制著克欽邦與中國的邊境線,形同實質獨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