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2日星期三

「薩德」導彈危機 vs 古巴導彈危機

北韓再次試射導彈,美日韓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美軍空運「薩德」(THAAD)導彈防禦系統組件進入南韓,中國爆發連串「反韓」行為。不少評論開始擔憂,朝鮮半島會如1962年的古巴一樣,爆發「導彈危機」,中美朝這三個核國家的戰略博弈,甚至可能讓世界陷於核戰爭邊緣。但究竟兩者是否可以簡單類比?

回顧古巴導彈危機,當年蘇聯所以考慮在臨近美國本土的古巴部署核導彈,緣由有二:一方面,古巴時任領導人卡斯特羅(Fidel Castro)堅稱美國即將全面入侵古巴,亟需來自蘇聯的核武作為戰略威懾;另一方面,1959至1962年間,美國在土耳其、意大利部署了載有核彈頭、針對蘇聯的中程導彈,蘇聯認為這是美國戰略核威懾程度的大幅升級,為了平衡,蘇聯要在更靠近美國本土的位置部署核打擊力量,而這又進一步挑戰了美國的底線。目前,中國政府對「薩德」部署南韓表示強烈反對,正是擔心「薩德」像古巴的蘇聯軍備那樣,將改變東北亞各方戰略平衡。

古巴危機也告知,除了導彈部署位置,彈道導彈的攔截與反攔截能力,也是影響核威懾的關鍵。一派軍事分析認為是這樣的:這次美韓決定部署的「薩德」導彈防禦系統的雷達,具有大範圍「前端偵測」、小範圍「末端攔截」兩種工作模式,如果美韓開啟「前端偵測」模式,中國在華北、華東、東海的導彈活動,都將第一時間被偵測,中國的戰略核彈威懾能力會受到削弱。因此,一旦中美爆發衝突,中國將有動機先發制人,摧毀部署在南韓的「薩德」系統雷達,以保障中國的二次核打擊能力,維持對美國的核威懾。問題是,這類舉動在美方看來,無疑是進攻性的;如若美方對中國的戰略意圖產生誤判,認為中國在對美宣戰,雙方就可能爆發軍事衝突。

南韓多番強調,「薩德」只是用於防衛北韓的自衛,中國不必反應過敏。雖然中方不會同意,但目前的危機和1962年相比,畢竟輕微得多。古巴導彈危機時,美蘇兩國面臨的是直接戰略核彈對抗,雙方都採取攻勢;而「薩德」本身不攜帶彈頭、不具備主動攻擊能力,雷達亦未有增加美軍在東北亞對中國的打擊能力。其次,對「薩德」的「前端偵測」模式,中國亦可以採取相應的干擾器材反制。中國近年在高超音速飛行器研發有所突破,有望中和「薩德」的影響。反觀在1960年代,美蘇兩國在核對抗的緊急關頭的選項,就要少得多。

在全球化時代,今日中美、中韓關係,亦與1960年代的美蘇、美古關係截然不同。昔日美蘇幾乎斷絕經貿、政治與民間往來;導彈危機爆發時,美國與古巴也處於斷交狀態。正是因為缺乏溝通渠道,華盛頓與莫斯科都對對方的戰略意圖滿腹猜疑,緊張局面下,出現誤判的可能性極高。但如今中美、中韓從高層到民間,都存在大量政經溝通渠道,儘管圍繞「薩德」各執一詞,至少雙方都能把訊息傳遞到對方決策層。而在民間經貿領域,中美、中韓之間的貿易聯結,既是雙邊摩擦中的出氣筒,又是避免雙邊關係全面惡化的緩衝。由於對抗成本巨大,中美、中韓之間長期全面對立的可能性,就不會太高。

小詞典:二次打擊

核戰略術語,指核戰爭中一方受到敵方第一波核打擊後,對敵進行核報復的能力。當雙方都具有「二次打擊」能力,核戰爭一旦爆發,意味著雙方都將蒙受毀滅性打擊,因此敵方不再有動機對我方發動第一波核打擊,雙方就能避免核戰。「二次打擊」能力是核威懾的關鍵所在,亦是各國發展核打擊能力時,最關注的內容。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