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去年曾談及,中國數家公司領導的國際財團得到緬甸皎漂(Kyaukpyu)深水港開發工程,耗資甚巨,對「一帶一路」非常關鍵。其實早於「一帶一路」出現前多年,緬甸另一個重要港口,即仰光的迪拉瓦港(Thilawa Port)營運權便落入香港的航運巨頭和記港口控股公司,充分體現港企的國際視野。
和記港口控股公司對迪拉瓦港的投資控股可以追溯至10多年前,當時和黃在全球進行航運布局,大力收購海外港口,與集團旗下的物流業務整合,建立全球首屈一指的「港口外交」戰略圖。當時緬甸還是軍政府統治,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制裁,經濟發展乏力,而且變天無期,一般商人都不會想到巨額投資緬甸港口。不過,緬甸優越的地理位置其實類似香港,聯通南亞、東南亞海陸交通樞紐的潛力巨大,港英時代起家的商人有這樣的觸覺,卻不為奇。
日本不忘宣揚軟實力
迪拉瓦港全稱「緬甸迪拉瓦國際貨運碼頭」(Myanmar International Terminals Thilawa, MITT),位於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的出海口附近,可與緬甸國內水運網絡直接聯通,擁有5個泊位,可全年24小時無間斷營運。同時,它離緬甸最大城市仰光很近,因此緬甸政府於2011年宣布,在與港口設施接壤的地區建立「迪拉瓦經濟特區」(Thilawa Special Economic Zone),希望雙方互補。這項目由日本政府的「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與緬甸政府聯合注資,兩國民間資本也有參與。項目佔地面積約2400公頃,第一期工程在2015年秋投入營運。乍看起來,迪拉瓦港經濟特區與後來中緬合作的皎漂經濟特區類似,都是「港口+工業園」模式,但仔細比較,兩者還是有明顯不同的。日資主導的迪拉瓦港經濟特區本身就是工業老區,優勢明顯,招商過程順利;新建設的工業園注重輕工業、消費品製造業,主要針對仰光及周邊消費市場。在經濟特區建設和初步營運過程中,日方亦不忘展開公共外交,宣揚日本援建的軟實力。
相較而言,中資主導的皎漂經濟特區則坐落在緬甸西部海岸,經濟落後,交通基建條件亦不佳,發展阻力較迪洛瓦港區大。中資看重的是皎漂港的天然深水良港優勢,以能源加工、運輸業作為工業園主打,希望將皎漂特區與中緬能源運輸管道建設整合,背後顯然有「一帶一路」能源運輸佈局的考量。只是在整個項目咨詢建設過程中,中國企業有待加強與當地群眾交流,發展比日本那個特區明顯緩慢。
對緬甸而言,無論是迪洛瓦港、還是皎漂特區,都是「港口外交」環節之一。有趣的是,這兩個經濟特區分別位於中南部、西部,開發方分別代表了「國際標準」和「中國模式」。緬甸政府不讓和記同時建設港口和經濟特區,也不讓中資負責迪洛瓦港經濟特區(據說改革開放前,原是預了給中資的),而讓日本進駐,本身已經是一種平衡外交。至於兩者能否合作、有沒有競爭關係,則心裏有數。
在可見將來,昂山素姬的政府只會更講求「對沖外交」,利用緬甸的巨大發展潛力作籌碼,在國際社會尋求不同投資者。緬甸港口連結的商貿網絡,正是其基本槓桿。在這格局下,港資港口如何脫穎而出,真的很考眼光。
小詞典: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JETRO)
JETRO成立於二戰結束後,是日本為促進對外出口而設立的政府部門,後來逐步轉型為負責日本與東亞、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的經貿合作。JETRO在中國內地多個城市和香港都設有分部,也有拓展日本軟實力、民間外交的功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