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5日星期四

2014十大被遺忘新聞之:孟加拉秋後算賬

大概甚少讀者留意到,去年10月在孟加拉國際戰犯法庭的一場判決:該國反對黨領袖被裁定在四十多年前的獨立戰爭期間,犯下「戰爭罪行」,被判死刑。爭議在於,這個專門針對那場七十年代戰爭罪犯的特別法庭,不過成立於2010年,卻擁有無限的追溯期,變相成為強大的政治武器。

被判死刑的是孟加拉最大政教合一政黨「孟加拉伊斯蘭大會黨」(Jamaat-e-Islami)領袖尼薩米(Motiur Rahman Nizami),他被控在1971年孟加拉獨立戰爭期間,身為民兵組織巴德爾(Al-Badr)首領,犯下殺人、強暴和打劫等罪行,包括謀殺一批專家教授、作家和醫生。

須知在1947年的印巴分治中,巴基斯坦分成東、西兩部份,「東巴」就是今日的孟加拉,他們的獨立戰爭得到印度支持,對手自然是巴基斯坦。戰爭歷時九個月,造成30萬人死亡,戰後大多數支持「西巴」的人歸附巴基斯坦定居,但仍有少數留在孟加拉,成為政治上的反對勢力。在不少孟加拉人眼中,尼薩米一直都是「孟奸」。

2008年,總理哈希納將「設立針對獨立戰爭罪犯新法庭」寫進選舉政綱,成功當選後,果然在2010年兌現承諾,設立名為「國際戰犯法庭」(International Crimes Tribunal)的特別法庭。不過法庭雖有「國際」二字,卻並不採用國際法,而是行孟加拉在1973年通過、先後在2009年和2012年作修改的國家法。早在尼薩米一案前,該法庭已審理多名伊斯蘭領袖在獨立戰爭中的「罪行」,例如在2012年,判處同屬伊斯蘭大會黨的前國會議員Delwar Hossain Sayeedi終身監禁。

這系列秋後算帳,多度引發反對派支持者暴動,卻也成為執政黨爭取民粹認同的武器。筆者年前到孟加拉出席會議,記得在首都黃金地段,就遇上雙方壁壘分明的示威遊行,擾攘不少。秋後算賬本亦尋常,問題在於,一般追究戰爭責任的審訊,都在戰事完結後進行,例如二戰後對日本和德國的審訊。孟加拉獨立戰爭距今已逾四十年,舉證極其困難,而且審判和當下政治的關聯性太強,就容易失去公信力。何況孟加拉在獨立戰爭前仍未立國,即使當時有明文規定的「叛國罪」,但叛國所指哪一國?被檢控的人在「觸犯罪行」時,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犯法」,又或「將會犯法」,爭議自然更大。

當然,我們會問:孟加拉這麼遙遠,和我們有甚麼關係?自然是有的,因為近日「國家安全」、「顛覆國家」等概念,已被不斷提及了。須知英國規定「叛國罪」必須在三年內作出起訴,但自稱繼承英國法治傳統的孟加拉就沒有這規定。在英國法律學者眼中,孟加拉秋後算賬雖然也有「法律」根據,卻是度身定制的「rule by law」多於「rule of law」。當地政府干預司法的情況也顯而易見,例如曾任該特別法庭首席法官的Mohammed Mizamual Huq透露,在一宗案件中,孟加拉政府曾以政治壓力,要求他加快審訊過程,並在12月6日(孟加拉勝出獨立戰的紀念日)前宣判。一切是否似曾相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