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星期六

新加坡頭號港粉:高登巴打創出本土新文化

香港本土電影、流行音樂等文化,近十年被不少人判定「已死」,加上中港融合,香港似乎有被中國大一統民族主義同化的危機,記憶中的那個香港,似乎正在「消失」。新加坡人Sean Goh在南洋的彼岸,深深感受到香港曾經足以影響海外的文化實力,研究和感受香港的變遷,喜愛香港的流行文化、城市特色、港人的衝勁,那種嶺南文化特質。雖然Sean的網誌名叫《消失中的香港》,追憶失落了的香港本土文化,但他深信,香港還是能迎來第二次的本土文化崛起。

答:Sean Goh,「坡仔」一名。八十後,1997年開始寫香港影評,2006年開始經常往返香港,2012年開始經營網誌《消失中的香港》,獲得2014年新加坡部落格大獎。
問:沈旭暉
整理:鄺健銘、梁振嶽
----------------------------------------------
S:你從何時和為什麼喜歡香港?

G:2006年,我跟朋友到過香港,發現香港島很好玩。但其實我在中學時已經喜歡香港的文化;當時我都會在學校歌唱比賽唱「四大天王」的歌。2006年後差差不多年年都來,總共已經來過9次。到香港時會買港產片,因為新加坡沒有港產片看;也會到香港的二樓書店去看,感到香港跟台灣一樣,民眾有空間去開自己的書店或咖啡店,而不只是在中環上班。

另外,香港有廣東文化,如太平清礁和大戲。新加坡都有類似的文化,但年青人卻不太重視。新加坡年青人跟香港的一樣,都很喜歡韓星,但香港青年更會保護傳統文化。嶺南文化在香港保存得很好。雖然香港年青人有時較偏激,但正好反映出他們想證明嶺南文化跟中原文化不同。香港不但有嶺南文化,也有大英帝國的文化,如奶茶、茶餐廳中的扒餐。1997年後,我開始為新加坡的學生報寫影評,主攻港產片,經歷過所謂的港產「爛片」年代。後來我去了旅行社打工,賣到香港的套票。

S:你為何要開《消失中的香港》網誌?

G:2012年,香港新政府班子上台,很多香港人指自己是「最後一代香港人」,我就希望用文字去記下自己對香港的愛。也希望借網誌提醒香港人自強,香港自強,其他外來文化都奈何不了香港。網誌開頭的受眾以香港人為主,但後來也有了西方人,西方人喜歡李小龍的武打片。另外,我開頭是用簡體字寫網誌的,但後來發現繁體字更美,用了繁體字後,就有了更多共嗚。我以前都是看繁體字的書,如金庸武俠小說。

S:網誌名為《消失中的香港》,什麼是「消失中」?

G:香港已不能回去英屬香港的輝煌時代。當時,香港為自己而活、為自己奮鬥,而不是大英帝國或中國,反而創造出「平靚正」的流行文化。既然已經回不去,就要創出新的高峰。嶺南文化已經深入香港人的骨髓,嶺南文化有千年歷史,其精髓是忠孝禮義廉恥,其實早在廣東、包括香港的歌曲、書籍中反映出來。

S:新加坡喜歡香港的人多嗎?

G:新加坡比較國際化。如90年代未的新加坡年青人看日劇,現在的年青人看韓劇。周星馳在90年代的電影影響了一代的新加坡人,吸引他們看港產片。當時香港跟新加坡都有同一個情況,就是人人都有錢,但不開心。

S:你最喜歡香港哪個年代?

G:我最喜歡由1974年到2000年代初的香港,可說是第一個本土文化崛起時。當時香港音樂有許冠傑,而電影和電視劇也百花齊放;2000年代初,雖然港劇還有輸出,如《衝上雲宵》,但如楊千嬅等,已算是「末代巨星」。末代也好,香港還可以重新出發,有第二個本土文化的崛起;例如音樂雖然由大眾轉變為小眾,如鍾氏兄弟、王菀之的華語歌都很清新,如果他們能繼續發展下去,輸出香港音樂,就可能會出現老一代聽黎小田和顧家輝,年輕的聽王菀之的局面。

S:近年,香港人擔心會被內地文化完全同化。你認為這會影響香港的獨特性或保存中國傳統文化的可能性嗎?

G:由晚清、二戰和內戰,逃到香港的中國人都有憂患意識。這一意識仍在今日的香港人身上看到。但我相信只要香港人自強,中國文化也不能完全同化香港。香港有嶺南文化的衝勁,就是我為自己而活、愛自由。自古以來北方都想同化南方,南方就強調自己的特色。中港融合是大勢所趨,特別是在經濟方面。但只要香港可搞好自己的文化,便不能被消滅。

即使有一日香港真的沒了,香港文化已經輸出到外國並保留着,這也是嶺南文化中,海洋文化的特性。。香港、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澳門本身已經是一個華南文化圈。香港人要多關注這個文化圈、多為其創作。以新加坡為例,華人說廣東話或福建話,方言已經在華人根深柢固,即使移民已經到新加坡居住一百多年。

S:那你會如何比較新加坡跟香港?

G:新加坡人沒有港人的勇氣。如果新加坡人有香港的勇氣,我相信政府會更聽話(笑)。我的大學同學說笑說,香港人會佔領中環,新加坡連佔領公園都不會。

S:但不少香港人指新加坡好,沒有需要去佔領。

G:我們跟你們一樣辛苦。我們的物價比香港高,發聲的空間也漸漸收窄。只可通過選票表達不滿。我們沒有以前香港的人打拼精神。會打拼的新加坡人已經分散到海外,如陳奐仁,他在新加坡不紅,但在香港很紅,他很能拼。我跟他都是海南人。祖先有出海冒險精神。他知道自己在新加坡搞音樂一定不紅,一定要到香港發展。新加坡人不希望搞藝術,只想聽政府。所以打拼的新加坡人都已經在外地落地生根。新加坡好的是政府有時聽話,如在大選後會加建房子。

S:你認為香港人與其文化未來會變得怎樣?

G:香港人一直很精明。新加坡電視劇幕後的一班人都是香港過來的。在亞視、麗的沒有工作後到新加坡。香港流利文化也因為發展到新加坡。香港人其實很會創下自己的流行文化。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在學習高登的用語。香港新文化也是來自高登。只要高登「巴打」繼續努力,我相信香港流行文化會愈來愈精彩。但如果香港人跟北方人打交道時,可以抹走他們的脾氣文化,那會更好。

----------------------------------------------
香港和新加坡,數十年來被設想為「競爭對手」,不斷比較。不過,香港思考如何保存和維繫嶺南文化,值得與新加坡互相借鏡,彼此增益。港新兩地同屬華南文化圈,歷史上分別作為華民下南洋、穿越馬六甲海峽折北抵緬甸、印度、錫蘭諸國航線的兩個重要港口;殖民時間同為英屬,形成南北呼應的兩個城市,分別照顧英國在華、馬來半島的利益。重要的不只這種背景,而是背景下形成的海洋文化特質;在香港而言,可說嶺南文化就是一種海洋文化性格,流動、對外開放、敢於冒險,在本土的基礎下,包容和接納外來的多元。也因此,近代當內陸受政治、經濟、管治等問題影響時,香港卻透過對外兼容並蓄,較好地保留了中國南方文化的精髓。不過,當全球化時代來臨,海洋、港口已不再是內陸對外的必經選擇,無論香港還是新加坡,「港口城市」的功能和意義應如何翻新、增值,以建立第二次本土文化崛起,值得思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