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對日本人質斬首、對約旦機師行「火刑」,震驚世界。究竟為甚麼要斬首?
舒密特(Alex Schmid)是研究恐怖主義的權威學者,我們年前曾於蘇格蘭見面,向他請教「業界」最新發展。他指恐怖組織發動襲擊,首要目的並非以殺人來報復西方社會,而是「公關需要」:為了刺激公眾,引起關注和恐慌,從而傳播組織的訊息和「理念」,從中吸納新血,又或減低敵人的抵抗意志。值得注意的是,「伊斯蘭國」的資源和全球網絡,其實並沒有全盛期的蓋達成熟,發動跨境大型恐怖襲擊的能力反而較弱。因此通過兇殘手法,例如斬首處決外國公民,並將影片放到互聯網上,引起西方國家民眾的關注和恐慌,是一種「本少利大」的宣傳。
恐怖組織以斬首形式處決人質,自然並不新鮮,在車臣戰爭就出現過,不過不大為外間注視。世人對斬首有印象的大概源於札卡維(Abu Musab al-Zarqawi)的「統一聖戰組織」,也就是今天「伊斯蘭國」的前身。2004年5月,扎卡維的組織通過一個馬來西亞網站,首次發布處決人質影片,片中札卡維親自對美國商人貝治(Nick Berg)斬首,此後組織發布的行刑影片,涉及共十一名不同國籍的人質。其中札卡維將美國工程師Eugene Armstrong遇害的片段加上後期製作,配上特技和聲效,又刻意調低背景雜聲音量,突顯人質被行刑時的慘叫聲,堪稱箇中「經典」:一位美國資深影片製作公司負責人,甚至將片段形容為「外行人的荷里活式製作」。
傳播恐慌、虛張聲勢以外,斬首也是有政治和外交目的的。據加州大學歷史系教授馬里殊(Ibrahim al-Marashi)分析,札卡維以斬首處決人質,目的也包括逼使聯軍改變對伊拉克政策,且確有成功例子:2004年,札卡維威脅要捉走並處決菲律賓的公民,菲律賓政府隨即下令部隊撤出伊拉克。馬里殊亦指,斬首同時為了阻止私人企業在伊拉克投資,以及威嚇想加入聯軍的伊拉克人。
值得問的是,「伊斯蘭國」不斷發布斬首影片,這種影響力還能維持多久?其實斬首處決人質,在伊斯蘭激進份子之間也曾引起非議。現任蓋達領袖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在2005年就曾去信札卡維,指斬首有違伊斯蘭教法。一旦斬首次數越來越多,很可能造成激進勢力之間的衝突。例如約旦機師被火刑,就有大量激進分子認為是曲解伊斯蘭教義。
這次處決日本人質,在日本自然引起關注,但對於「伊斯蘭國」主要對手美國而言,影片效力已今非昔比。著有《Coping with Terrorism: Dreams Interrupted》一書的精神病學專家莉伯曼(Carole Lieberman)就指,「伊斯蘭國」短片已無法掀動美國民眾情緒,普遍美國人開始認為,片段內容根本千篇一律,無甚可觀。她又形容,即使多了美國公民要加入「伊斯蘭國」,但美國民眾似乎視若無暏,可算是一種心理學上「認知失調」的癥兆。扎卡維後期,已發現斬首會出現「邊際效益遞減」,就看繼承其道統的「伊斯蘭國」是否覺悟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