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3日星期二

日本人質被斬首:被高估的影響?

兩名日本人質被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斬首,不少評論認為,這代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積極和平主義」面臨挫折,暴露日本在中東的影響力不足,乃至改變日本派自衛隊出國、乃至修改和平憲法的方略。

但筆者的看法剛好相反。

十年前的2004年,日本青年香田證生在伊拉克被綁架,最後被斬首,經手組織是約旦恐怖份子扎卡維領導的「統一聖戰組織」,即大眾眼中的「蓋達伊拉克支部」。今日的「伊斯蘭國」就是源自扎卡維的組織,其斬首作風,也是從扎卡維道統中「發揚光大」。當時扎卡維開出的放人條件,是要日本政府從伊拉克撤出執行人道主義任務的自衛隊,時任首相、也是安倍以前最有魅力和最強勢的小泉純一郎立刻回絕,說東京絕不向恐怖主義妥協。香田被斬首後,日本不少輿論反而怪他為政府「添煩添亂」、認為他「自作自受」,雖然也有不滿小泉營救不力的聲音,但對日本整體外交的發展方向毫無改變。

現在安倍大規模援助中東,高調支持打擊「伊斯蘭國」,固然是其「積極和平主義」的一環,但其實也是經濟行為。多年來,日本一直是中東不少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甚至連與西方關係緊張的伊朗也是,並以此為槓桿,換取中東能源。但隨著中國崛起,在中東的影響力持續上升,要是日本沒有新動作,可能連從前的經濟優勢也失去;而美國在中東日漸力不從心,也須要日本的默契支援。這些發展,基本上是結構性的,就算沒有甚麼「積極和平主義」,沒有安倍希望修憲的野望,也還是會出現,不可能因為斬首事件而有根本扭轉。

何況在「伊斯蘭國」立場而言,難道只是因為不滿日本的中東政策而綁架日人嗎?答案似乎是否定的。當然,內地輿論愛強調中國人在中東受尊重,就是被綁也會被放,不像日本服務美帝國主義自取其辱云云,但在「伊斯蘭國」眼中,更看重的是宣傳效應、對吸納激進新血的功能,多於那些檯面上的宏觀政治。

像這次斬首事件,成功登上多日頭條,令日本、約旦、美國舉國媒體捲入,轉移了全球對早前巴黎恐襲的注意力,這已是一項「成就」,最後殺與不殺,反而不是最重要。就是中國人在敘利亞被綁架,將出現的情節恐怕也是大同小異,畢竟新疆也是「伊斯蘭國」的「官方」目標之一,甚至連其他激進組織,也是「伊斯蘭國」的競爭對手。既然是這樣,日本行甚麼外交政策,就關係不大了。

不過對安倍而言,這反而是強化既定方針的契機。只要他向盟友和國民宣傳日本如何為國際安全犧牲,這次的教訓,就是要強化日本的自衛和情報能力,一切都不難自圓其說。客觀事實是,目前日本對打擊「伊斯蘭國」的貢獻,確實比中國積極,這也會成為日本強化和中東各國關係的切入點。任何成功的政客,都懂得從危機中取利,安倍似乎正是這樣的人,走著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