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日星期一

國際衝突外傳:伊斯蘭國「飛地」的故事

近日「伊斯蘭國」的斬首新聞鬧得沸沸揚揚,彷彿再次確立了這極端組織的瘋狂形象。但與此同時,伊斯蘭國卻不是對所有目標都一視同仁,最有趣的案例,涉及和土耳其一塊「飛地」的關係。

所謂「飛地」,乃泛指某國一塊完全被另一個國家領地包圍的主權領土,而該塊領土與本部完全分離。國際關係上的飛地眾多,有的面積龐大,例如美國的阿拉斯加,或俄羅斯那被波羅的海小國包圍的加里寧格勒;有的十分細小,例如我們相當熟悉的大清帝國的九龍城寨。由於這些飛地和本部斷裂,既容易被「外國勢力」入侵,又容易滋生本土主義,往往成為國際衝突的斷層。

「伊斯蘭國」有效控制的版圖內,就有一小塊極少被媒體談及的土耳其飛地。這飛地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開國君主祖父的墳墓:蘇萊曼沙阿墓,距離土耳其邊境32公里,一戰後鄂圖曼帝國解體,土耳其共和國承繼了這塊象徵意義濃烈的飛地,被得到當時敘利亞的宗主國法國確認。
自從「伊斯蘭國」控制敘利亞大部份地區,上述墳墓也被包圍,還一度有36名負責守衛的土耳其士兵被俘,雖然他們不久獲釋,但根據國際法(雖然伊斯蘭國不怎麼在乎),這已算是對土耳其主權的挑釁。現任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任職總理時明言,若墓地被攻打,就等同對土耳其宣戰;而土耳其作為北約的成員,也意味着伊斯蘭國等同跟所有北約成員國宣戰。半島台評論員Luke Coffey對這故事曾有詳細介紹。

有趣的是,伊斯蘭國雖然搗毀了大量文物,包括異教徒文物和「非正統」伊斯蘭文物,但始終不敢進犯墓園;而土耳其也沒有意思要動員北約「捍衛主權」,大概是相信北約不會為一座古墓而動真格之故。但更重要的是,似乎雙方背後,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在外交界,一直有陰謀論指土耳其希望借「伊斯蘭國」之手,打擊境內鬧獨立的庫爾德人,因此土耳其甚至曾為「伊斯蘭國」開放邊境,方便他們到敍利亞境內的庫爾德人控制區作戰。部份逃到土耳其的庫爾德難民要回到敍利亞參戰,則被土耳其政府阻止。去年10月,土耳其多個城市有民眾聲援敍利亞庫爾德人,最後演變成示威,終被軍警鎮壓收場。

結果,表面上勢成水火的土耳其和「伊斯蘭國」,一方聲稱要把對方全境納入「版圖」,另一方聲稱要「全力反恐」,卻通過一座數百年前的古墓、和圍繞古墓的飛地,建立起一份無言契約。本應劍拔弩張的飛地,反而成了雙方和平共存的工具,這就是國際關係的藝術。其實當年的九龍城寨,所扮演的歷史功能,又何嘗不是大同小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