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西非國家布基納法索發生政變,幾乎毫無本地媒體報道,理由自然是「無人關注」。畢竟,不少朋友連這個國家也沒有聽過。其實,這次政變頗有延伸閱讀價值,只要大家懂得怎樣讀。
歷史上,布基納法索曾是西非古國,但今時今日已淪為全球識字率最低的國家,也是十大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當地十九世紀末被法國殖民,直到一九六○年獨立,原名上沃爾特(Haute Volta),至今依然處於法國勢力範圍,數十年來多次政變,終在一九八七年由軍人孔波雷(Blaise Compaore)奪權,展開長達二十七年的執政。
孔波雷執政以來,推行威權統治,大搞國民思想改造。外交方面,則與前利比亞獨裁者卡達菲之流關係密切,而且因有法國默默支持,故一直安枕無憂。聯合國曾調查孔波雷,指他在西非武器與鑽石走私生意中擔當重要角色。
觸發去年政變的,正是國會嘗試修憲,容許孔波雷第五度競逐連任總統,釀成民眾示威,政府被迫終止修憲投票,觸動軍方發動政變,解散國會成立臨時政府,最終孔波雷辭職逃亡海外。這劇本十分面善,基本上和顏色革命、茉莉花革命等如出一轍。
法國動向 值得留意
最值得留意的是,法國總統奧朗德於孔波雷辭職後,迅速公開表示歡迎。須知孔波雷雖製造了不少麻煩,但一直是法、美兩國的盟友,在西非地區亦起着一定作用,例如曾參與調停科特迪瓦、馬里、多哥等國的內戰危機,算得上是法國在西非的半個代言人。
法國對這些獨裁者,以往是頗為厚待的,而以國家利益之名干涉西非,也一直得到國內支持,例如年前出兵馬里的戰爭。不過,這次法國早就判斷不能逆當地民意而行,情願放棄多年盟友,調整策略,也不願以「反顏色革命」的劇本譴責政變。
問題是,茉莉花革命的客觀效果,卻明確是對美國不利的。那些遭推翻的獨裁者,幾乎一律屬親西方陣營,即使是有「狂人」之稱的卡達菲,被推翻時也已向西方「投誠」。相反,那些通過革命民選上台的,大多是反西方色彩濃厚、偏好保守伊斯蘭主義、擁有基層支持而偏向激進的團體,不但與西方價值觀大相徑庭,也代表對西方利益壟斷當地的不滿。輸出民主而選出反美領袖,早已成為美國近年不懂怎樣回應的軟肋。
法國眼見美國的教訓,如何處理勢力範圍內的政變或革命,就需要更高的智慧。若單純鼓勵推翻獨裁者,很可能助長激進勢力上台。但假如為獨裁者撐腰,則可能要冒新政府投向他國的風險,還損害道德高地。
結果,奧朗德表面上選擇前者,實際上卻加強了與勢力範圍內不同陣營的交往,希望與偏向激進的伊斯蘭勢力也保持友好關係(只要不是在馬里搗毀古迹那類極端伊斯蘭分子),以此來鞏固長遠利益。如果這公式成功,無疑較美國或中國的方法都更具彈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