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日星期日

《翻生侏羅館3》:不為注視的大翻案

電影《翻生侏羅館3》(Night at Museum: Secret of the Tomb) 已是系列第三部,觀眾大多把它當作純粹娛樂片,對博物館內的歷史人物不大當真。其實,那些人物在電影的設定有不少神來之筆,無論是刻意還是巧合,我們都能發現那些因神奇魔力而「翻生」的古人,都在「新生命」彌補了一些人生的遺憾。

老羅斯福總統的婚姻

最被觀眾津津樂道的,大概是老羅斯福總統和印第安原住民薩卡加維亞(Sacagawea)這兩個蠟像的「戀情」,而這正是兩人生平所欠缺的。老羅斯福被譽為美國史上其中一位最偉大總統,對內建立公平交易法,終止國內大企業壟斷,完善自由市場制度,對外則通過調停日俄戰爭,成為第一位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得主,同時確立「胡蘿蔔+大棒」政策,興建巴拿馬運河,主張美國邁向全球霸權之路,都為包括小布殊在內的後人津津樂道。

不過,老羅斯福在婚姻和家庭所經歷的遺憾,則相對沒有太多人注意。1880年,老羅斯福跟一位銀行家的女兒愛麗絲結婚,但婚後僅四年,愛麗絲就在產女兩天後病逝;與此同時,老羅斯福的母親巧合地在相隔數小時內亦先後去逝。遭遇雙重打擊的老羅斯福當時辭掉手頭工作,獨自前往達科他州打理牧場,兩年後才回到紐約重新從政,跟青梅竹馬的伊迪絲再婚,但對第一任妻子的懷戀終生不變。

薩卡加維亞的坎坷情路

薩卡加維亞名義上則是印第安裔的原住民「探險家」,但其實不過一名俘虜,更談不上有發自內心的感情生活。她生於1787年,是印第安肖肖尼族酋長的女兒,12歲時,被另一部落的人捉走,賣予法裔加拿大皮草商人夏博諾為妻。當時美國總統傑佛遜派探險隊向西部探索,夏博諾受僱為團隊翻譯,薩卡加維亞也有隨隊,並以其印第安人身份令當地人減少戒心,曾化解團隊跟肖肖尼等部的衝突。為肯定其貢獻和安撫印第安人,美國在2000年推出印有薩卡加維亞的硬幣。

可以想像的是,無論白人怎樣浪漫化,薩卡加維亞的婚姻都不完滿。史載她曾遭那位丈夫虐打,團隊在1806年完成任務後,夏博諾得到503美金和320英畝土地作回報,但為團隊作出不少貢獻的薩卡加維亞沒有得到一分一毫。薩卡加維亞25歲時,為夏博諾誕下第二個女兒,產後不久去世,死因不明,究竟是像老羅斯福第一任妻子那樣死於產子,還是自然病死、或有其他人為原因,殊難定論。一個像老羅斯福這樣的情人,讓二人可以自由戀愛,自能大大減低她的悲劇性。

匈奴王阿提拉與羅馬帝國的仇恨

《翻生侏羅館3》另一有趣情節是,以袖珍人像形態「翻生」的羅馬帝國開國皇帝屋大維,經常躲在「老朋友」匈奴王阿提拉的帽子當中。然而屋大維和阿提拉雖然不是同一時空的歷史人物,但匈奴和羅馬帝國本是冤家,殺戮甚慘,卻在電影中化解了世仇。

阿提拉外號「上帝之鞭」,在西方史書一直是殘暴的象徵。他幼時被送往西羅馬當質子,在羅馬官廷長大,學習羅馬人的文化,亦因此對羅馬的軍事戰略相當了解。432年,阿提拉與兄長布列達繼承伯父成統領的匈奴各部落,共治國家,十年後向東羅馬進攻,包圍君士坦丁堡,逼使東羅馬簽下割地賠款的停火協議。後來阿提拉殺死布列達,獨攬匈奴統治權,再發兵西羅馬,一度逼使西羅馬皇逃離首都拉文納,最終礙於匈奴部隊爆發瘟疫,加上時任教宗利奧一世出面議和,才被逼撤兵。匈奴人雖然沒有消滅西羅馬,但也重挫後者國力,所到之處血流成河。究竟應否視阿提拉為西方文明祖先之一,一直是歷史上的爭議題目:一方面,他代表了來自東方的橫蠻,理應被視為「非正統」政權;但另一方面,今天西歐各國的祖先卻都是後來征服羅馬帝國的蠻族,文明程度甚還可能及不上匈奴。羅馬皇和匈奴王成為「密友」,就把這段歷史公案輕輕帶過了。

蘭斯洛特爵士重拾兄弟情

以上人物在前兩部電影都有出現,圓桌武士的蘭斯洛特爵士卻是第三集新出現。在電影中,他誤以為具神奇魔法令博物館館藏「翻生」的石碑為圓桌武士要尋找的「聖杯」,險些令所有翻生蠟像「喪命」,並看不起主角,卻與主角的兒子建立了兄弟情誼。這一點,也是巧妙的翻案。

其實,歷史是否真有蘭斯洛特爵士此人,還未有證據證實,一般史家都傾向認為亞瑟王、蘭斯洛特爵士等,只是傳說中的虛構人物。無論如何,根據民間傳說,蘭斯洛特是亞瑟王的其中一位圓桌武士,也幾乎是最著名的一人,深得亞瑟王信任,但英雄難過美人關,跟亞瑟的王后桂妮薇兒發展了姦情,最終造成圓桌騎士分裂。姦情被揭發後,蘭斯洛特與王后逃到法蘭西,亞瑟王出兵追到那裏,卻被外甥莫德雷德奪權,亞瑟王返回英倫平亂,在戰爭中身亡,王后為此贖罪出家為修女,蘭斯洛特亦過着隱居生活。因此,蘭斯洛特一直背負「勾義嫂」、「重色輕友」等罪名,也沒有人再當他是兄弟,直到21世紀才找回一個小兄弟,不得不算是一種平反。對熟悉西方歷史的朋友而言,這電影還有不少心思,例如埃及法老父子的感情和歷史的對照等,都頗具心思。

沈旭暉 @南都評論週刊 2015年2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