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ny G(原名:Kenneth Gorelick)是美國著名薩克斯風演奏家和作曲家,除了保持着全球唱片銷量最高的樂器演奏家記錄、獲得過格林美獎、全美音樂獎等之外,1997年還通過「循環換氣法」,連續45分47秒吹奏E-flat音,打入健力氏世界紀錄。Kenny G自1980年代推出個人獨奏唱片,在西方極受歡迎,「循環換氣法」後來也成為一眾薩克斯風樂手爭相練習的吹奏技法之一。
然而,Kenny G在當下的西方世界,卻已被普遍視為「過氣音樂人」。當中轉折,最具體大概呈現於1999年,Kenny G翻奏Louis Amstrong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旋即被一眾樂評人拿來跟原曲作者、演唱者比較。格林美獎最佳爵士樂專輯得主、結他手Pat Metheny直指,「Kenny G的演奏技術並不入流,不單節奏感有問題,所作曲目的旋律運用也相當有限和單調,大部份僅以旋律侷限於五聲音階及藍調音階」。樂評人Ben Ratlife也在《紐約時報》的音樂專欄中,指「如果要將Kenny G的音樂納入一個傳統歸類,肯定並非爵士樂,而是商業音樂,只有煽情的功能」。自此,西方樂評人以揶揄Kenny G為時尚,不少文青也爭相恥笑Kenny G的音樂,只是適合在小解時播放的「廁所音樂」,難登大雅之堂。
當Kenny G在西方被拉下爵士樂的神壇,在中國,他卻越來越受歡迎,到了一個西方人難以理解的地步。例如Kenny G在1989年的作品《Going Home》,竟然成了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打烊歌」。據《紐約時報》略帶獵奇、又略帶戲謔的報道,中國大小商場、學校、車站甚至健身中心,每到下班下課時間,就會廣播《Going Home》,成為提示民眾收拾返家的訊號。尤其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近二十年來就日復一日,以《Going Home》提醒擺賣的小販商戶收檔歸家。中國受歡迎影片播放網站「優酷」,過去三年的薩克斯風影片點擊榜上,《Going Home》錄得313,786次點擊播放,排名第四。2012年,影星成龍主打中國大陸市場的電影《十二生肖》(電影最先在中國、馬來西亞等地上映,近一年後,才在美國上映),也找來Kenny G客串一角,電影自然也以他的作品作為背景音樂。近年Kenny G在中國各地巡演,無論是否叫好,都十分叫座。他在中國河北,甚至開設了一家薩克斯風工場,生產外銷往世界各地,搖身一變,成了資本家集團的一員。
Kenny G在中國受歡迎,其中因素也許包括他曾演繹《茉莉花》、《梁祝》等中國經典旋律,但關鍵還是沒有人像《What A Wonderful World》那次的美國樂評人一樣。中國薩克斯學會主席尹志發甚至評價Kenny G的演奏風格是「突出而自成體系」,在全球首屈一指,屬「大師級演奏家」。為甚麼會有這樣的落差?
爵士樂傳入中國,其實可追溯到民初時期,當時上海外灘和平飯店夜夜響起爵士樂手的演奏。但爵士樂跟其他不少外來文化一樣,經歷戰爭及文化大革命,而一度被取締。在西方,Kenny G的「流行爵士樂」到底屬經典一流,還是純粹的商業討好作品,大概已有公論;但在中國,這類西方「文化工業」雖然高度商業化、行資本主義邏輯,卻可能在crossover後刺激一代文化人的創作思維,確實幫助了文化商品市場在民間迅速流通,有了西方沒有的功能。當西方爵士樂大盛,流行Fusionjazz,在中國卻演變成Jazz、Blues,Soul、Funk不分的現象,但這並非問題,因為發展下來,總會有中國特色的爵士樂出現,那時候,Kenny G還能成為啓蒙鼻祖。Kenny G在這背景下登陸中國,正是時候,反而找來西方樂評人筆下的真正大師,在中國卻可能曲高和寡,而且不容易有社會功能。
這不得不教人想到早前香港出現「雨傘運動」,Kenny G一度出現在中環、金鐘示威區,後來又表明沒有對抗北京政府之意。有種說法甚至揶揄,Kenny G可能是中國政府派到香港,期望他在示威區吹奏一曲《Going Home》後,示威者就會放棄佔領馬路、收拾回家。這自然是冷笑話,但舉一反三,Kenny G和中國的關係,卻正是不少西方人、乃至香港人難以理解的。
沈旭暉 南方都市報 2015年3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