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日星期日

史太林的故鄉:格魯吉亞哥里城

「高加索(Caucasus)之旅」的第一站,我們選了格魯吉亞。由伊斯坦堡轉機到第比利斯,在舊城區安頓後,我們在這個教堂林立的東正教國家,選了到不遠處的哥里城(Gori),參觀一位反宗教的蘇聯傳奇人物──史太林的故居。這地方曾於1989年蘇聯瓦解後一度關閉,後來在哥里人民推動下重開。

說是他傳奇人物,不少人認為這樣形容史太林太正面了。他的獨裁、鐵腕為他取得權力威望,他的粗暴、殘酷令不少人活受罪,除了數以百萬計被他屠殺的人,受害的還包括他的子女及與他共事的部下。在西方人眼中,他是個大獨裁者;但哥里城市民心目中,他依然是個「神級」領袖。

據說在哥里的市政廳前,曾有一座史大林的雕像。60年代,赫魯曉夫下令拆除全國所有相關的紀念象,今日在俄羅斯境內,甚少見到史太林的銅象,充其量只是仍有些商品用他命名以作招徠。去年便曾有史太林頭像的格魯吉亞紅酒在市場推出大受歡迎,紅酒商更邀請特約演員以史太林造型現身亞歐博覽會促銷。在老一輩的格魯吉亞人──尤其哥里人心目中,史太林始終有其獨特吸引力。

然而赫魯曉夫時代的哥里城市民並沒有遵照指示推倒雕像,反而奮力保住史太林在該地的精神及實體影響力,直至2008俄羅斯和格魯吉亞開戰後,哥里城一度被佔領,及後格魯吉亞政府進一步與俄羅斯劃清介線,並在2010年正式一夜間將史太林雕像拆除,當局更提出以紀念史太林時代的死難者作為替代。當時官方的說法是史太林在今日的格魯吉亞人眼中 ── 一個嚮往民主的社會來說,是個發動大屠殺的政治犯,他不應也不是那麼受國人歡迎。

正如我們在第比利斯出發,當地旅行團首選推介也是到UNESCO聯合國教科文世界遺產的教堂參觀,而不是到哥里城的史太林故居。不過兩年後,哥里城市政府再次通過重新聳立史太林像,延續其在家鄉的神話。

對於史太林的大魔頭形象,似乎止於西方而已。兩年前,莫斯科卡耐基中心(Carnegie Moscow Center)在史太林逝世60周年前公佈了一項民意調查,42%的俄羅斯人選史太林為世界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而在格魯吉亞的調查更顯示,45%的受訪者對史太林仍然有很正面的觀感,視他為最著名及有權力的格魯吉亞民族英雄。

格魯吉亞為當時蘇聯的一部份,不少上一輩的當地人依然以俄語作為日常溝通語言,並通行於高加索一帶,其中包括我們在當地所聘的老司機,他在帶我們穿越格魯吉亞與亞美尼亞兩地時,也是以俄語問路,言笑間好像回到他們眼中那個美好的年青歲月。

與他在車途上聊到脫俄後的生活,他頗有感慨,對於昔日的共產信仰與今日的親西方社會基督教精神,他似乎更投入於前者。他在言談間不經意流露對蘇聯時代的懷念,不知這是否他們一輩人的普遍感受。對年輕一輩而言,投奔歐美,才是他們這一代的憧憬。另一位在當地所聘的年輕司機,從前在美國留學,故說得一口流利英語,他對上一個時代明顯沒有戀棧,對史太林亦不存好感,這個紀念館對他而造,不過是個景點,幫助他努力儲錢,等待再出國的踏腳石。

當日參觀這故居的人不多,零星落索來自不同國家,其中倒是有一內地團專程來拜訪,卻在館內無視導賞員的講解,自說自話地以普通話進行雙語同步但不同內容的導賞,我們只能以精神分裂或元神出竅的方式繼續進行遊覽。

生於1879年12月21日,史太林出身頗有聖經故事(耶穌)的影子,出生在名不見經傳的小鎮,爸媽都篤信基督,父親是位鞋匠,10歲就入神學院,按此走勢,他理應成為虔誠教徒。不過,他後來沒有成為傳教士,反而成為當代革命份子。

這個紀念館也傾向於對史太林歌功頌德,這裏分為三個部份,最突出的是一台史太林專用的火車車廂,當然少不了展覽廳和他本來的居所。先從這個綠色的車廂說起,雖然在今日看起來一點也不豪華,不過以當代標準看來,有一應俱全的傢俬,也是舒適有餘。車廂外的俄文字,其中一個看似中文字「中」字,令不少中國遊客對此甚感興趣。據說史太林不愛以飛機作交通工具,故這個專用車廂是特別為他而設的,供他出巡使用,從火車各樣擺設看來,生活還算簡樸。不過,作為蘇聯領袖的代步工具,火車必須有防彈玻璃作保護,免得外訪時成為射殺目標 (雖然史太林有多於一位替身),此外車內加設了專用冷氣,冬暖夏涼,在當代來說是非常先進的設計。

展覽室中大部份也是他的生平照片、圖像及文獻,大概按時序排列,年輕時的他一臉英氣 (Photo: Young Stalin),換在今日可能有與Lester BB一較高下的條件。展示的照片中包括與媽媽、妻子及孩子一起的照片,展示了這位大獨裁者人性化的一面,卻沒有提他孤獨的結局。

這與在第比利斯的格魯吉亞國家博物館 (Georgian National Museum) 所演繹的重點明顯有所不同,在博物館3樓紀錄了在蘇聯佔領期間的各項實際數字,在1922-1952年間,超過10萬格魯吉亞人被清洗、逾30萬人被驅逐出境。這個史太林帶來的黑暗時期,在國家博物館中有展示為歷史一環,在哥里城則被刻意埋藏起來。歷史(History) - 包含了His及story兩字,主體(His)是誰,決定了他選取的故事角度,國家首都的取態與哥里小城的角度,截然不同。

這裡的導賞員非常正面地講解史太林的思想、氣魄、策略如何帶領國家前進,作為歷史重要的一頁,這裡與第比利斯的博物館不同,隻字不提他在1937-1938年間進行的大清洗,最少親自簽署處決60多萬人,以及他對剷除異己的不遺餘力。展覽館只不忘以模型展示在革命時代他的秘密印刷基地──史太林以一口井為基地入口,以配合他艱苦拼搏的革命形象。

為了紀念史太林,館裡也放置了他死後立即製造的遺容銅像面具,他的遺體則跟列寧一樣,被防腐放在水晶棺。現在放在館內的銅像頭比史太林實際的頭爐要細少幾號,因為每一次複製,複製品就會比本來的銅像尺碼少一號,久而久之,銅像的頭便因複制次數愈多而變少,這館內的銅象是12個複制品之一。

館內掛出了不少史太林的照片圖像,以便參觀者重溫他的當時的勇武,當中有不少與各國元首的合照,除列寧外、亦有邱吉爾、毛澤東等。館內同時陳列著不少其他國家送給他的賀禮,中國是其中一個大戶,在當眼處所擺放,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所送的「萬壽無疆」大錦旗,便是用來祝賀史太林70大壽的。

這種展示方式,教人聯想起在北韓妙香山的「國際友誼展覽館」。當我們被安排參觀這個珍藏了世界各地人民與領袖送贈了金日成、金正日的禮品展覽館時,我們對國際友誼和展覽有了重新體會。四大個中國展館顯示了中朝的密切關係,館內更刻意偷換多個概念,將中蘇對朝鮮的軍事援助物資變成朝貢物品、將美國電視台的紀念品混入官所送贈的禮物中以掩飾美國所贈之禮品稀少、將不知名商賈送來的賀禮與國家元首並列企圖充撐場面,甚至將電腦、手機一類對北韓國民來說的新科技產品擺出展示,令參觀者「嘆為觀止」。這展館原來旨在展示各國對北韓政府的擁戴,卻更突顯了她特別的「國際視野」。史太林的故居雖不至此,卻是以另一模式為史太林塗脂抹粉,在家鄉重塑他的英雄形象。

導遊在介紹展館時特別提到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解釋了照片上史太林為何常以左手插袋的造型出現。於1913年,他被捕後流放到西伯利亞,在當地被嚴刑拷打,致令左手因傷致肌肉萎縮,故為遮掩左手比右手短的缺憾,他左手在鏡頭前的出鏡率非常低。

史太林意即「鋼鐵」,是他在發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時的筆名(他這篇文章當時得到列寧高度評價)。導賞員說他人如其名,故贏得民心和跟隨者,其中一個例子要數史太林的長子雅科夫(Yakov)在1941年蘇德兩國交戰中被俘,德軍提出以雅科夫交換他們被蘇聯所擄的保盧斯將軍,卻被史太林斷然拒絕,「我不會用一名將軍交換一名士兵」,所有的士兵也是我的孩子,為此,史太林得到軍中不少支持,雅科夫卻在1943年死在德軍手中,史太林一生也是家庭緣薄的。連他唯一的女兒斯韋特蘭娜 (Svetlana) (在2011年離世的)也禁不住再三表示,是父親毀掉了她的生活。
 
步出展覽廳,便是史太林的故居,是個典型的格魯吉亞平民居所,一切椅桌床櫃也是以最簡單形式,保留原貌。原本這個展館的展覽應該告一段落,不過蘇聯解體後,這故居終於在展館暗角僻室,加入了史太林大屠殺的部份,令這個歷史人物更立體地呈現。不過,其實細心一看,這部份的重點,其實放在2008年俄羅斯戰機在南奧塞梯衝突中轟炸了哥里城的照片,多於指責史太林的罪行,畢竟,哥里剩下來的一代人,還要靠史太林的餘暉渡過餘生。

沈旭暉 吳凱霖 JET Magazine 2015年3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