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日星期日

《日落真相》:不審訊日皇與當代國際關係

近年中日關係緊張,歷史問題再次成為中國民族主義者宣傳的重點。雖然昔日日本天皇的戰爭責任,已不再是當下爭議,卻對日本戰後右翼勢力的發展、包括今天安倍晉三的基本外交方針關係至巨。關於這背景,有一齣電影《日落真相》(The Emperor)很值得推薦,雖然這類電影一如既往沒有在香港公映。

電影講述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入主駐日盟軍司令部後,接到最高指令,限十天內調查日皇裕仁在日本發動戰爭、到決定無條件投降中所參與的角色,以定斷是否將他列入戰犯名單。麥克阿瑟派遣電影主角:精通日語、曾有日本情人的一星准將費勒斯(Bonner Fellers)為特使,訪問東條英機、近衞文麿等戰時日本政客,又走訪日本民間,去「調研」這個大題目。然而費勒斯的報告其實沒有那麼重要,麥帥本人對問題的答案根本沒有興趣,因為他早就認定審判天皇對美國在冷戰的利益弊多於利,而結論今天也是眾所週知:天皇逃過審判,但發表「人間宣言」,從此失去實權和神格化地位。有關天皇責任的研究極多,這裏不再重覆,只希望探討由電影反映的幾個現實問題。

中日戰爭開戰責任不值一提?

首先,關於天皇的「責任」辯論,基本集中在日本和西方國家的戰爭、特別是偷襲珍珠港的決定,而對1931年就開始的第二次中日戰爭極少著墨。而在現實歷史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也是如此處理。於是,在1937-39、1940-41年間兩度在任日本首相的近衞文麿,在電影就有相當有趣的出場。近衞雖然主導全面襲華,但在日本應否進攻俄國東岸、南下佔領東南亞一帶的歐洲殖民地、偷襲珍珠港、進攻太平洋等,都持反對態度,因此被投閒置散;取代他的主戰派東條英機,則視近衛為政敵。他在日本戰敗投降後,重返政壇核心,據日本外務省在1969年編篡的《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書(1840-1945)下卷》,近衞在二戰後期曾向天皇上奏,主張「研究儘早結束戰爭的方法與途徑」,同時提到戰敗既成事實,當前最大隱患是「因戰敗而引起的共產主義革命」。大概基於這些原因,近衛在電影的形象十分正面,氣宇軒昻,和中國歷史教科書常見的形象大不相同。

在正史,近衛最後還是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列入甲級戰犯嫌犯名單,原因是中國等施壓,結果他在被捕前,在家中服毒自殺。當時就有不少日本人認為,日本是戰敗給美國、而不是中國,假如近衛路線獲勝,日本其實能保存侵華戰爭的成果,而避免於西方列強作戰,所以對他也淪為戰犯感到不值。大概《日落真相》的西方觀眾,也可能不無認同,這正是東西方至今對日本二戰責任有不同觀感的關鍵之一。

美日同盟究竟有多牢固?

電影另一個結局,自然是天皇成了麥克阿瑟重要盟友,美日自始結成同盟。今天看來,彷彿麥克阿瑟的判斷很正確,日本人真的會因為天皇被審,而重新拿起武器和盟軍打個玉石俱焚。但其實這點也是大可商榷的:電影顯示日本戰敗後,軍民還是相當尊敬日皇,但當時其實有不少報告透露,民間已出現反君主制聲音,因為他們都是在戰後,才知道日本國力和西方列強差距那麼懸殊,才發現自己一直被蒙蔽。而且,麥克阿瑟主張不審判天皇的兩大理由:以免日人玉石俱焚、和為免蘇聯漁人得利,本來就是有點矛盾的。戰後在接近蘇聯的北海道一帶,確實興起過共產主義,前提正是對皇室的不滿,但假如類似思潮有可能隨著戰敗而成為主流,日人又怎會為了天皇而重拾武器?

換句話說,其實今天的結局,並非必然出現。這裡衍生了一個有趣觀察:美國當年和日本結盟,也是留了一手,並沒有像麥克阿瑟想像那樣推心置腹。根據美國和日本在1951年簽訂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那與北約不同,雖然規定對日有防衞義務,但一般僅在提供資金、原料、維修等援助,沒有保證任何國家一旦對日本宣戰,就等同對美國宣戰之類的條款/此所以一旦中日因為釣魚台開戰(哪怕美方近年說明釣魚台「適用」在條約內),美軍是否必然出動,還在兩可之間。這背後的精神,和不審天皇一樣,都是完完全全的現實主義,沒有多少道義、也沒有多少道理可言。

激進軍人企圖暗殺天皇?

日本投降前夕,發生了「宮城事件」,在《日落真相》中也有提及,重要性卻被誇大,彷彿成了天皇不應被審的關鍵。日本戰敗後,陸軍省確有少壯派軍官主張抵抗到底,並要發動政變,甚至一度佔據皇居宮城,唯最終被防衞關東地區的東部軍成功鎮壓。然而政變根本不成氣候,也不存在成功的可能;電影引述天皇近臣說,天皇本人也差點遭殃,更是難以置信。然而有了這段插曲,天皇就得到「溫和派」的形象;他戰時種種被披露的最高指示,也都被按下不表。

這種跨大激進主義、從而引導中間民意的策略,其實在日本屢見不鮮。例如在2012年,時任東京都知事的石原慎太郎宣布東京都政府正着手購入釣魚台/尖閣諸島,引發新一輪中日東海主權爭議。日本國內都知道他是極端民族主義者,處於極右光譜,所以政府的後續行為:由政府購買以免石原胡攪,就得到民意廣泛支持。但假如沒有石原,而由政府主動行事,日本民眾還會否就範,就有變數,因此中方認定一切是日本極右和右翼的陰謀。二戰後,假如沒有少壯派,日皇避過審訊的說服力,同樣大打折扣。

天皇逃責與日本右翼萬年體系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電影中的「戰犯」形象都不太差,就是東條英機,也顯得「深明大義」,為了保護天皇,而願意自我犧牲,包攬一切責任。電影沒有說的是後續發展:這些著名戰犯爭著承認責任,不但保護了天皇,也保護了其他右翼政客。不少在二戰期間參與政府的右翼份子,隱居數年、或審訊數年後,又成為日本政壇要角,後人至今還壟斷國家,例如安倍晉三的外公岸信介就曾任太平洋戰爭期間的閣員,被列為甲級嫌疑戰犯、但未被起訴,戰後還成了首相。假如日皇被審,今天日本右翼勢力的據點,肯定大不相同。此所以麥克阿瑟那主觀、帶點任性的決定,不但影響了天皇的命數,也影響了整個日本。電影鋪陳的,只是根據已發展歷史的重構,假如拍一個平行時空版,講述華府堅持審判天皇,相信同樣能自圓其說,歷史就是這樣被使用的了。

沈旭暉 信報財經月刊 2015年3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