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6日星期四

澳洲加入亞投行有何盤算?

英、澳等國不理美國反對,先後表示有意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再帶動大量歐洲國家表態加入,可算是近年地緣政治大事。其中,澳洲的算盤並非完全為了商機,也涉及政治考量,頗值得一書。

澳洲近十數年積極「脫洋入亞」,建構「亞洲」身份,但一直未真正被亞洲各國接受。例如澳洲足協在二○○六年脫離大洋洲賽區而投向亞洲足協,剛過去的亞洲盃中,更以主辦國身份奪標,但亞洲各國普遍還是視該國為外來戶,只是利用制度來拿便宜。澳洲也逐漸明白,自身始終不容易成為「純亞洲」國家,除非重新建構一種「亞洲海洋身份認同」,才另當別論。

所為「亞洲海洋身份認同」,不同於APEC的「亞太身份」,不會接納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洲各國,卻包含亞洲鄰近的海洋國家,例如澳洲、紐西蘭,甚或接近非洲的個別印度洋小島國。

融入亞洲 提升國力

亞投行雖以支援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為主軸之一,但「海上絲路」的範疇,未來並非不可能向另一方向延伸開去。澳洲參與進去,有了話語權,便有可能令方向微調,也可讓澳洲向這地區更方便輸出工程師、律師等技術專才。假如不參加,則代表被排除在外,對整個身份調節問題或有根本影響。

澳洲上屆工黨政府在二○一二年發表名為《亞洲世紀中的澳洲》白皮書,內容指出「中國和印度會在二○二五年成為在世界舞台上具發言權的大國」,提倡澳洲要加強與中印兩國合作,借亞洲崛起之勢提升國力。

白皮書亦建議,澳洲學生至少學習一種亞洲語言,例如中文、印地語、印尼語或日語等。儘管澳洲近期也出現相反聲音,認為澳美同盟依然是最有價值的外交基石,能保障澳方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自由黨籍的現任總理阿博特上台後,也公開質疑白皮書。但歸根究底,「亞洲海洋身份」卻不會有太多人反對,因為那維繫了澳洲自身角色。

事實上,澳洲務必要在大洋洲以外尋找出路,較為便捷的目標,自然是鄰近的亞洲新興市場。亞洲有不少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澳洲可憑先進工業實力進駐東南亞,例如澳紐兩國與東盟去年八月簽下自貿協定。假以時日,澳洲或可透過其「亞洲海洋身份」加入東盟及其他地區組織,並在東南亞扮演某程度的保護者角色。例如新興國家東帝汶的發展,對澳洲相當依賴。

何況在現有國際體系,澳洲的獨立影響力不見得很高,以往也不被接納為主要工業國成員,但本身也屬於潛在國際秩序挑戰者,只是因其美國盟友身份才不太為人注意。

澳洲要崛起,以往希望擔任美國的東亞代言人角色,但美國在區內的影響力解決不了澳方經濟發展問題。於是經濟上依靠中國、戰略上依靠美國,不但成為東南亞國家的國策,亦是澳洲的方向,其加入亞投行也就不足為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