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日星期二

日俄超越民族主義的實驗

這個民族主義大盛的時代,各國民眾幾乎一律右傾,卻不一定代表外交政策會「反映民意」,日本與俄羅斯的案例便是近年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在日本民間,對俄羅斯的不滿從來沒有停止。二戰後期,日方本來期望中立的蘇聯調解,蘇聯卻在最後關頭出兵,這一「背叛」對日本的震撼,不下於美國投下的原子彈。戰後蘇聯紅軍扣押的日本戰犯超過50萬,根據蘇聯官方說法,在1947至1950年間,已完成戰俘交換工作,不曾對日本戰俘進行任何非法扣押及強制奴役。

1953年,在國際紅十字會協調下,蘇聯再次對日本戰俘數目進行考證,調查持續了近40年,直至1990年,委員會才公布紅軍扣押了逾59萬日本戰俘,其中54萬被關押在西伯利亞集中營並被強制勞役,期間逾4.6萬多人死亡。蘇聯解體後,俄國時任總統葉利欽曾就戰俘問題向日本「表達歉意」,但日方一再要求賠償,俄方沒有任何回應。上月筆者在日本期間便參觀了相關議題的展覽,反映這筆賬,日本人始終要算的。

經濟合作 外交互補

日俄之間更嚴重矛盾,還有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領土)的紛爭。蘇聯在戰後佔領整個千島群島島鏈,日方認為最南端的四個島嶼與日本北海道相鄰,不屬千島群島,相關爭議的解決方案,本欄年前曾述(見本報2014年2月12日A18頁〈日俄VS中日:解決北方四島問題的創意〉)。俄國一度在操作層面示好,例如決定在爭議島嶼對日本國民免簽,爭議海域(俄稱為自身的專屬經濟區)允許日本漁民捕魚,但雙方矛盾自2008年再度升級。近年俄方加強千島群島一帶的軍事部署,兩國爭議似乎再難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日俄在經濟層面的合作卻從未間斷。俄國經濟發展依賴石油及天然氣等能源出口,而日本是製造業及能源需求大國,經濟正好互補。經濟衰退中的俄國尤其需要擴大能源出口市場,日本也要分散能源進口,以減輕對中東石油的過分依賴。日本目前在俄國的庫頁島投資巨額能源項目,千島群島海域本身也具有相當油氣儲備,日俄兩國若能商討出「共同開發」計劃,亦是雙贏。

何況在外交層面,兩國都希望在中美逐漸形成的亞太「G2」格局中,保留自身獨特影響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宣布5月訪問俄國,據報此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曾在電話中表示,「鑑於美俄目前緊張局勢」,希望安倍暫緩訪俄,而為安倍拒絕。這除了顯示安倍希望在對俄談判得分,穩住國內聲望,也反映日本在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後,更有意欲顯示自身與美國的差異,證明自身經濟及戰略層面都不會一邊倒。俄國則明白,中日關係難以完全和解,而美國不為中國所信任,只要俄方保持影響力及溝通,便可成為亞太的關鍵調解人,這角色也能作為跟中美博弈的棋子。結果,民間情緒與官方外交恍如平行時空,既有互動又有默契,這才是二十一世紀新型大國關係。

小詞典:蘇聯-日本聯合聲明

1956年,蘇聯與日本談判,簽署聯合聲明,結束了兩國自1945年起的「戰爭狀態」,恢復正常邦交,但未就千島群島爭議達成協議。根據聲明條款,蘇聯把爭議區域南端兩個小島交還日本,但需在兩國簽訂正式和平條約後進行,而聲明未對和平條約的簽署設定期限,令領土爭端懸而未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