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5日星期五

在大馬檳城講廣東話

近年繁體字、廣東話越來越成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符號,其實在其他地方,說廣東話的人還有極多。假如香港以復興嶺南文化為己任,實在不必妄自菲薄。讓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北美唐人街的廣東話,還有馬來西亞檳城的回憶。

馬來西亞華裔人口眾多,擁有兩岸四地以外其中一個最大的華裔社群,不少我們的網友,都來自馬來西亞;檳城則是馬來西亞國內華裔人口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有華裔近70萬人(2014年)。2015年前,華裔一直是檳城的最大族群,因為馬來裔人口增長速度超過華裔,近年才失去多數優勢,但仍佔半數,雖然難以像當年新加坡那樣脫繮而去,卻依然是馬來華人身份認同的重鎮。假如有一個「虛擬馬來華裔城邦國」,檳城的地位就相當超然。

在百年前的華人眼中,檳城、新加坡、香港等,基本上都有類似的身份認同:反正孫中山一律當作華人革命基地,海外華人視為避秦理想國,英國則以全球港口殖民網絡串連一起。以廣東話遊走這些地方,不但可行,還是常態(上一代會記得經典粵語歌、也有經典香港情色版的《檳城豔》),反而今日進入全球化時代了,那些年的密切聯繫卻淡薄了不少,實在可惜。

檳城語言多元化,教育程度較高的華裔普遍能運用四種語言:英語、馬來語、普通話為主的華語,以及福建話、廣東話或閩南話的其中一種。雖然檳城祖籍廣東的人人數不及福建人,但廣東話的流行卻一點也不弱,這固然源自當地的文化共融(其實不少上一代香港人也會說上海話、福建話),也與香港娛樂產業在馬來西亞的發達有關。這自然不是說廣東話在檳城到了人人能說的地步,但以廣東話溝通,基本上不會有問題。檳城廣東話保留了基本神髓,雖然句法、音調和香港的有一定不同,具體恐怕要語文專家才能解構,反正我們還是完全能溝通。

記得在檳城旅遊時,遇上不少人力車車夫,他們都賣力地以個人角度講述當地華人歷史,由英殖講到立國、東姑講到納吉,說的都是非常「古典」的廣東話,整個配套就像陳年粵語長片,大有走進時光隧道的感覺。車夫說不少來自中國的移民,從前也不說廣東話,反而是來到檳城才「入鄉隨俗」。甚至街上的按摩女郎,也有以粵語片的「哥仔」稱呼召喚,這是「真・影城」也提供不了的感覺。難怪不少尋找舊日香港的電影,都在馬來西亞拍攝,檳城尤為首選。

根據當地資料,早年廣東人移居檳城時,主要聚居在 King Street 一帶,今天那裡仍有不少廣東宗族會館;後來發生「拉律戰爭」,廣東人遷到Chulia Street一帶,現在依然是勢力範圍。這些典故對我們未免陌生,只知道檳城不少店鋪今天依然播放香港老歌,街道建築風格也和香港舊唐樓相似,繁體大字商號林立,身在其中,恰如平行時空。舊城區港式大排檔散佈,仍有老香港早茶手推車叫賣點心的傳統,以「一盅兩件」招徠,而且是原生態舊鋪,這種恬淡情懷,在香港已接近失傳。禮失求諸野的親切感,難以名狀,特別是和今天的「新香港」相對照,相對的「真・香港」居然重現檳城,更令人感慨萬千。

小詞典:拉律戰爭(The Larut Wars)

1861-1874年間,馬來華人幫會的四次「內戰」,在拉律地區發生,主要是海山派(客家人為主)和義興派(廣東人、閩南人為主)為了爭奪礦產地盤而衝突,後來又捲入馬來諸王公。最終在英國調停下停戰,也令英國管治滲入馬來蘇丹的內部事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