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3日星期三

比利時恐襲可怖之處

比利時發生恐怖襲擊,截稿時已知造成最少35人死亡。死亡人數不及巴黎恐襲,但論恐怖程度及潛在影響,猶有過之:

一、這次襲擊的出現,和巴黎恐襲恐怖分子落網之間的時間距離,只有4天,而公眾接收的訊息,很容易是拘捕行動的報復;就算只是巧合,恐怖分子也一定會以此宣傳來製造恐慌。假如4天內就足以策劃這規模的連環襲擊,就不太可能是小組織所為;就算是早有預謀,在巴黎疑兇落網後毅然決定繼續計劃,也需要很大的決斷力。因此,歐洲恐怖組織的能量,可能比從前專家想像的大。

二、上周落網的那名恐怖分子一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莫倫貝克(Molenbeek-Saint-Jean)獲協助,才能長期窩藏,反映「土生土長恐怖分子」在歐洲已無處不在,且已形成自己的網絡。一個能長期窩藏國際要犯的網絡,自然也可窩藏這次襲擊的前線人員和幕後黑手,相信這次襲擊案情真正水落石出,並不容易。更重要的是,這次襲擊有不少新特色,足以擾亂已知的巴黎襲擊模式,令4天前落網的「反恐大寶庫」價值大降,象徵意義完全被對沖。

三、比利時這類網絡由於長期落地生根,已和本國人一般無疑,充滿「本土知識」,比外來組織更能發現機場、地鐵站乃至核電廠的漏洞;反而如果是「伊斯蘭國」(IS)本部空降所為,手法可能「離地」得多。比利時疏散核電廠的非必要工作人員,反映恐怖分子可能已發現保安軟肋,要杜絕這類風險的難度愈來愈大。

四、比利時不同法國,沒有太多全球戰略利益、或前殖民地的轇轕(除了剛果等有限三數國),但依然遇襲,反映各國遇襲風險,跟其外交政策、國力強弱等已沒任何必然關係,令恐襲的最後「倫理」也斷送。這令各國政府都不會放棄攻擊IS,變相令右翼政黨的主張成為唯一選項。

結論在巴黎恐襲後已經說過:類似襲擊恐怕不斷出現,反移民民意只會持續上升,在未來長時間,右翼保守派自然成為各國主流,並在未來各國大選得到重要議題。歐洲一體化進程持續受挫,歐盟各國難免重啟邊境檢查,早前對難民危機不滿的聲音也會重新集結,至於各國內部的融和政策也會受挑戰。這些趨勢,又會令激進分子得到更多宣傳工具,來合理化未來的襲擊。直到一個可見的破局出現,就是有足夠國力的大國遇襲,然後集結地面部隊進攻IS,而這卻是激進分子夢寐以求,因為那才是在西方內部製造更多矛盾的途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