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讀書時,宿舍不遠處有一間埃塞俄比亞餐廳,雖然筆者並非那種菜式的粉絲,但也經常光顧,因埃塞俄比亞咖啡實在一流。月前在華盛頓開會,約朋友見面,也專門找到被稱為「小埃塞俄比亞」(Little Ethiopia)的僑民區,才發現過去十多年間埃塞俄比亞人已成為美國新勢力,他們的移民故事值得分享。
埃塞俄比亞是文明古國,也是僅有未被西方殖民過的非洲國家之一(不計二戰期間被意大利佔領那幾年),國王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在西方頗具聲望,戰前刻意派精英到美國留學,到六十年代,美國已培養約兩萬名埃塞俄比亞精英。但他們大多選擇回國,因當時埃塞俄比亞局勢穩定,且是美國重要盟友,留美後返國保證有高官厚祿,所以美國並未出現龐大埃族社群。直至國王管治後期,局勢愈來愈壞,最終爆發革命,又出現大饑荒,加上美國修改移民及難民法案,該國移民才大舉湧入。
「方舟計劃」破移民概念
國際非牟利組織Aspen Institute的2014年數據顯示,目前美國有逾25萬名埃塞俄比亞移民及其後裔,另有非正式估計人數達50萬,已成為美國第二大非裔移民族群,其中六成以上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到達,令這群體年齡層偏向年輕。這批移民不少曾是反抗威權政府的異見人士,加上教育水平頗高,英文程度不成問題(埃塞俄比亞把英文列為必修、中學也以英文教學)。
他們到了美國後,除了繼續支援祖家,也積極參與本地事務,建立眾多組織。
舉例說,Ethiopian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uncil把社會服務範圍擴大至其他少數族裔群體,成為全美九大難民安置機構之一;Ethiopian American Constituency Foundation致力促進美籍埃塞俄比亞移民參政,成功推動語言政策改革, 令包括埃塞俄比亞語在內的5種少數族裔語言,成為華盛頓的教育及社區服務用語。埃塞俄比亞移民大多住在華盛頓,但加州也出現了「小埃塞俄比亞」,他們逐漸懂得利用華盛頓的政治網絡,強化與國會的聯繫,乃至爭取外交話語權。例如對美國怎樣看待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戰爭,這批移民有廣泛影響力。
此外,埃塞移民將他們的飲食文化帶入美國,也催生了新文化。例如在華盛頓 U Street,有超過20家埃塞俄比亞餐廳和店鋪,埃塞咖啡館也越來越普及,連鎖店Café Buunni主打溫馨格調,品味更勝商務主導的Starbucks,令埃塞咖啡豆在美國咖啡地圖穩佔一席位。埃塞音樂和牙買加Reggae、美國騷靈音樂混合後,也自成一派,同樣受到新一代追捧。種種跡象顯示,埃塞精英離開本國後,在美國既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間,製造了新的混合文化,又能支援本國發展(例如帶來大批外匯),變相增加了埃塞俄比亞的國際影響力。這樣的「方舟計劃」,突破了前全球化時代「移民」那種非此即彼的僵化概念,在未來社會,定成主流。
小詞典:Little Ethiopia
美國洛杉磯市Fairfax Avenue一段街區的別稱,該區集中了眾多的埃塞俄比亞商鋪和餐館,同時是不少埃塞俄比亞移民的居住地。2004年,時任洛杉磯市長以 Little Ethiopia 為該區命名,自此這一稱呼得到官方認可。在華盛頓特區 U Street,埃塞俄比亞餐館和店鋪同樣呈現聚集,也有人將之稱作 「unofficial Little Ethiopia」。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