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商特朗普(Donald Trump)極有可能獲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不少國際關係學者不得不開始思考一旦他真的當選,外交政策會是怎樣。這時候大家不難發現,特朗普雖有眾多非主流言行,但他是相當傳統的現實主義者。據其競選團隊總結,「特朗普主義」在外交領域的主張主要有3點:1)所有外交政策以國家利益為歸依;2)美國不反對自由貿易,但要求市場更公平;3)美國經濟復甦是實現前兩點的基礎。有關原則完全是現實主義出發,令在美國現實政治被冷落多年的傳統現實主義者暗裏對他充滿期待。
他們的期待自然是有理由的。首先,談及國家利益時,特朗普把其定義限制在美國與美國人的利益,尤其是物質經濟層面的利益,而把「民主推廣」、「人權外交」等口號排除在外。須知民主與人權等議題是近30年美國外交政策的落腳點,從中東到亞太,無論是保守主義的列根、自由現實主義的克林頓、新保守主義的喬治布殊還是搖擺不定的奧巴馬,都把這些價值觀視作美國參與對外事務(包括軍事行動)的理由。但特朗普則嗤之以鼻,認為這些「離地」原則對美國自身利益毫無幫助,這卻是希拉莉外交顧問基辛格的一貫作風,而基辛格被視為現實主義一代宗師。
大批學者期待重用
其次,特朗普從來只把「國家」及「政府」視作國際關係的主要持份者,無視各類NGO及國際組織的角色。特朗普不諱言推崇普京式「外交強人」,暗示不願受國內及國際組織制約。現實主義把國家視作國際關係唯一重要持份者,「大國政治」即是跟其他大國的政府、特別是強人打交道,而「以強制強」,正是特朗普標榜的態度。在他眼中,國際關係就是大國關係,大國關係就是跟強人打交道,小國弱國只是大國附庸,儘管又是「政治不正確」,在現實主義者眼中卻一針見血。
最後,「特朗普主義」根據商業倫理,堅持美國盟友在「搭美國的便車」,認為美國沒義務為盟友或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服務;在貿易領域,則指摘中國較美國賺得更多是「不公平」,理當對中國施加懲罰。在推崇合作共贏的自由主義者或強調「相互依賴」的全球化主義者看來,相關言論完全不可理喻,卻正中現實主義者下懷,乃至有走回孤立主義的傾向。
特朗普最新公布的對華政策便是現實主義思維的證明。按特朗普所述,其對華政策核心是「領導美國強勢與中國博弈」以保障美國人,尤其是製造業及工人的利益。作為商人,他認為貿易是對華政策的主要議題,誓言當選後將第一時間宣布中國是「滙率操控國」,把中國拉回談判桌。他又會要求中國尊重知識產權,保護美國企業免受「向中國轉讓技術以換取市場」之壓力,並以環境及勞工標準限制中國對美出口,終結中國利用低環保及勞工標準形成的出口優勢。
同時,他也稱要強化美軍在東海及南海的軍事存在,但目的並非在於其他戰略目標或台灣西藏香港,而是要加強對華貿易談判優勢。如此作風,近似現實主義者的傳統圍堵思維,這是冷戰後已久違了。
不少美國傳統精英認為,特朗普財大氣粗作風開罪所有學者,不會有知識分子為他効力,但這自然不是事實。據塔夫斯大學國際關係專家Daniel W. Drezner研判,特朗普一旦當選總統,當屬傳統現實主義學派贏得話語權的最佳時機,如 John Mearsheimer、Stephen Walt、Barry Posen等目前戰略思想不為華府重視的現實主義學者,極有可能成為特朗普外交顧問。筆者曾接觸不少美國現實主義學者,大多感到懷才不遇及不滿主流學界被左翼自由派壟斷,都在等待一位敢正面回到現實的強人。
但特朗普的外交立場跟共和黨有不少潛在衝突。例如共和黨內部對移民問題已有不少分歧,廉價外勞雖可能剝奪低技術工人就業,但符合大企業利益,那共和黨大老的外交立場便跟被特朗普吸引出來的新選民格格不入。最近,共和黨國家安全領域的「建制派」甚至聯名發表公開信,稱特朗普對美國公民自由、國際形象及國家安全都造成負面影響,誓言阻止他當選總統云云,令「共和黨選民含淚投票給民主黨」不是無可能。即使特朗普當選,在參議院有相當影響力的民主黨必然跟他針鋒相對,在人事任命等議題上處處為難。
政策不易落實
換言之,姿態是一回事,「特朗普主義」的外交政策能落實多少,卻是另一回事。杜克大學外交專家Peter Feaver早前在《外交政策》撰文,指出特朗普至今未就其外交政策作詳細解釋,亦未曾公開外交顧問名單,讓人懷疑他到底有否嚴肅外交政策。在他看來,特朗普種種極端的標誌性政策都不可能通過國會,例如美國不可能在墨西哥邊境線築起高牆,亦不可能派兵入侵敍利亞佔領油田,更不容易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加上特朗普一貫高調的言辭及不切實際的政策提議,可能激化白宮與政府部門之間的矛盾,導致公務員與外交顧問等敬而遠之。
不少自由派中人揚言,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並非從「自由主義」轉向「現實主義」,而是從「有序」轉向「無序」。事實上,特朗普的外交政策進入操作層面,很難不作「微調」。
但有關操作層面的問題無損特朗普一旦當選的大方向,即偏向傳統現實主義,返回傳統大國博弈遊戲,不再務虛,只要對手滿足美國利益,很容易成為親密戰友。
假如這一套真的成事,不少美國傳統現實主義大師這些年來反覆呼籲、卻被當權派視為「天方夜譚」的建議,例如跟中俄打貿易大戰與能源大戰、跟沙地關係降格、視歐盟為競爭對手等舉動,也許能重見天日。
但對中俄一類國家而言,不一定是壞消息,正如毛澤東說過,情願跟美國右派打交道,因為對方簡單直接,沒有左派表裏不一的虛偽,只要滿足了利益,其他就好辦事。惟有對這些威權國家內部的自由派,卻是噩耗。
小詞典:美國孤立主義
源自美國建國時期的外交理念,核心是「不依賴聯盟,(因此)不捲入外國衝突和(除自衛之外的)對外戰爭」。一戰結束後,美國未加入國際聯盟,即是由於國會內部孤立主義者的反對;19世紀美國「門羅主義」對「美國不幹涉歐洲內部事務」的主張,也是孤立主義的體現。雖然美國常以世界警察自居,但不少美國人不支持捲入別國武裝衝突,亦是孤立主義之濫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