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美俄共同斡旋敘利亞內戰,希望各派和解共同對付「伊斯蘭國」,俄方外交部副部長Sergei Ryabkov對媒體表示,「聯邦制」或是解決敘利亞危機的可行方案,讓人想起同樣一度造成人道悲劇的波斯尼亞內戰,最終也是如此了斷。早在去年年底,美國塔夫斯大學法律與外交學院院長、前海軍四星上將James Stavridis亦在《Foreign Policy 》撰文,分析「波斯尼亞模式」對敘利亞問題的可鑒之處。究竟兩者有多可比?
表面上,敘利亞和波斯尼亞確有不少類同背景。兩國都曾是奧斯曼帝國一部份,之後都經歷了異國統治,國界都屬人為設定,而忽視了國內宗教和民族分佈的實際情況。例如敘利亞境內,包含了伊斯蘭教遜尼派、阿拉維派、基督徒等,民族組成也極其混雜,波斯尼亞則有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穆斯林。兩國都因為強人鐵托、阿薩德而暫時壓住矛盾,但最終還是爆發內戰,乃至瀕臨解體。
波斯尼亞內戰在多國聯合調停下,簽署《岱頓協定》,宣佈由波斯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建立的「波黑聯邦」,和由塞爾維亞人建立的「塞族共和國」這兩個平等、獨立的政治實體,共同組成今天的「波黑」這一國家,這兩個實體依然是國中之國。Stavridis認為,這一「國際力量參與組建的高度分權聯邦模式」,同樣適用於今日敘利亞。
然而,兩者明顯是有不少差異的。在九十年代歐洲,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巴爾幹地區、乃至整個國際社會,都佔有壓倒性政治、軍事優勢,較容易迫使各方和談,但今天無論是美國、俄羅斯、還是其他國家,都難以在敘利亞取得絕對優勢,依賴大國意志調停的方案,就事倍功半。當年波斯尼亞內戰的境外持份者,都沒有強大勢力,但今天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土耳其等域內強國都捲入了敘利亞內戰,支持不同派系,令戰事成了「代理人戰爭」,似乎永久弱化、無政府化敘利亞,反而符合不少國家暗裏的利益,就不容易促進大和解。而且敘利亞戰爭有「伊斯蘭國」元素,而其控制版圖有一半在伊拉克,也就捲入伊拉克局勢、庫爾德人獨立問題等一籃子爭議,持份者之糾結,已超越一般外交途徑所能解決。
說到底,「波斯尼亞模式」的高度分權,在實際操作中,與「國家分裂」僅一步之遙,需依賴各方高度的妥協和共識方能維持。就目前敘利亞反對派的表態來看,他們認為「聯邦制」本身就是「國家分裂」的前奏,而「國家統一」則是他們對和平談判的底線要求,並沒有偏安一隅的動機,至於阿薩德政府的公開態度,亦是一樣。這類局勢,通常要到了戰事基本終結後,幾個政治實體運作多時,感到有需要整合,才能想到聯邦制,但假如在現在大亂持續時,在敘利亞地圖硬生生割開幾個實體,隨時只會製造新矛盾,要和平就弄巧反拙。
小詞典:波斯尼亞內戰
南斯拉夫解體後,1992年波斯尼亞政府宣布獨立,引發希望留在南斯拉夫聯邦的塞爾維亞人不滿,後者同時宣佈建立波斯尼亞境內的「塞族共和國」。初期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穆斯林三方都是交戰方,後來塞族獲塞爾維亞支持,明顯佔優,波斯尼亞穆斯林則和克羅地亞人結盟,並爭取國際支持。隨著塞族對平民的襲擊曝光,北約在聯合國授權下軍事介入,塞族攻勢迅速被逆轉,各方終在1995年宣佈停戰和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