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5日星期二

比利時穆斯林何去何從?

比利時恐襲發生後,不少人才對該國成為激進穆斯林中心如夢初醒,從前都以為這個無殖民過伊斯蘭地區、也在國際事務不太招搖的小國不應成為目標。

比利時是近年歐洲輸出恐怖分子比例最高的國家。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一份報告指出,比國每100萬人口中便有近40名穆斯林恐怖分子。據該國官方今年2月公布數據,451名比利時公民被認定是恐怖分子,其中269人正在敍利亞及伊拉克參與「伊斯蘭國」(IS)。此數字跟比國本身的穆斯林比例自然大有關係,目前當地約有70萬穆斯林,佔全國人口6.2%,其中30萬聚居首都布魯塞爾,佔該市人口四分一,亦令布魯塞爾成為歐洲穆斯林人口最集中城市之一。

比國的穆斯林從何而來?這可追溯至該國工業發展史。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過程中,布魯塞爾的莫倫貝克區(Molenbeek)是工業重鎮,大量外勞集中於此。相關外勞有來自法國與南歐,也有來自北非的穆斯林,雖然比利時只曾殖民剛果等地,但由於跟法國關係密切,加上言語相通,法屬非洲勞工不少也以比國為目的地。

最近一次穆斯林大舉移民出現於1960年代,當時比利時經歷戰後復興,勞動力短缺,遂跟土耳其及摩洛哥簽訂勞工引進協議,引入大量廉價勞工。這一波勞工移民潮隨後蔓延至埃及與利比亞,大量來自中東及北非的穆斯林勞動力成為比國工廠中堅。這次襲擊的源頭莫倫貝克,當時仍舊是工業重鎮。冷戰結束後,歐洲加速一體化,比利時經濟面臨轉型。布魯塞爾全面城市化,莫倫貝克的工廠逐步遷出或關閉,但大批外勞繼續聚居於此,尤其是穆斯林,他們不斷壯大自身社群。時至今日,該區集中布魯塞爾絕大部分穆斯林人口,他們大多是首批穆斯林外勞的第三或四代後裔,理應已完全融入當地社會。

深受歧視 變得激進

但一切事與願違,比利時對穆斯林的政策態度與德國不同,而跟法國類似,以強制世俗化為目標。當穆斯林人口漸增,形成自身社區,跟主流社會隔閡日增。目前,伊斯蘭節日不受比國官方認可,宗教活動有諸多限制,儘管無法國「頭巾法」一類法律,但政府依然禁止公務員穿着類似裝束,並把頒布此類禁令的權力下放到各市與各機構。結果,比國大多數學校都禁止學生戴頭巾,亦有穆斯林女教師因戴頭巾而遭解僱。穆斯林則普遍感到在就業、住房、公共服務、與警方交涉等過程中受到歧視,政府調查亦顯示「宗教信仰」是重要的歧視原因。在比利時政壇,右派政黨Vlaams Belang長期持反移民立場,認為穆斯林移民威脅本土認同,多次提議將移民後代遣返,並認為「伊斯蘭與民主不兼容」,要求穆斯林在信仰和民主之間二選一。

種種社會政治現實,都讓身處比利時的穆斯林社群感到難以融入;而來自就業市場的歧視,讓他們最不滿。比利時的穆斯林社群多分佈於市郊的相對落後地區,莫倫貝克的失業率高達40%,穆斯林居民自然容易心生「受壓迫者」的身份認同,並已發展出自己的「本土激進組織」Sharia4Belgium,將比利時代表的「歐洲社會」作為對立面。就算當地穆斯林社群有不少溫和派,他們有些也對「聖戰者」同情,否則巴黎恐襲的逃犯不可能在莫倫貝克藏匿數月,當地穆斯林甚至在警方行動後一度暴動,認為警方逮捕的是「英雄」。結果激進份子已發展出「群眾路線」,利用廣布的社會網絡實施軍火轉運、人員藏匿、活動策劃,也就如魚得水,傳統的反恐模式,也就黔驢技窮了。

小詞典:Sharia4Belgium

比利時一個極端伊斯蘭組織,以「將比利時變成伊斯蘭國家」為目標,號召比利時穆斯林社群團結、並遵循伊斯蘭法。這組織是ISIS 崛起前,比利時激進伊斯蘭主義的代表和主要推手,2015年被比利時法院認定為恐怖組織,其領袖Fouad Belkacem被判刑,但仍對比利時穆斯林社群有巨大影響力。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