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3日星期三

習近平捷克行 —「形勢大好」背後

上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捷克,進行三天國事訪問,也可以算是「一帶一路」的一環。說來,自從歐洲共產鐵幕倒下以來,捷克在前蘇聯衛星國當中,一直對中國頗為批判,在台灣、西藏、人權等議題上都積極發聲,哈維爾政府更先後邀請達賴喇嘛、中華民國外交部次長和行政院長訪問本國,甚至於1995年表態支持中華民國「返聯」。

然而時移勢易,捷克現在已成了「新歐洲」的核心國家,在歐盟、北約內部都有戰略位置,乃至成了歐洲和其他世界的樞紐。習近平這次成了歷史上首位訪捷的中國元首,兩國宣佈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一口氣簽訂了涵蓋投資、電商、旅遊、文化技術等多方面的深化合作備忘錄,明顯希望以捷克為槓杠,進入歐洲大陸。

現任捷克總統澤曼(Miloš Zeman)一直要改善對華關係,乃至與哈維爾時代的價值觀外交分道揚鑣。去年中國進行抗戰大閱兵時,澤曼親赴北京觀禮,是當時赴禮的唯一歐盟首腦。今次迎接習近平時,澤曼說希望「擺脫其他國家的捆綁」,暗指之前的捷克對華政策受到歐盟、美國壓力。澤曼政府的轉向,自然是基於現實利益:中國是捷克在歐盟之外的第一大貿易國,而且開宗明義要投資基建。澤曼政府一直倡議興建連接歐陸主要水道的「Danube-Oder-Elbe運河」,為捷克開闢入海通道,但苦於缺乏資金,中國此次就達成協議共同投資該項目。這樣的機會,可一不可再。

然而,在官方文件的背後,中捷關係發展自然不是全無隱憂。就捷克本國而言,澤曼政府的對華政策轉向,並未得到國內民眾一致認可,尤其國內反對黨就指澤曼違背了捷克自哈維爾以來堅持的民主、人權外交立場,而且聲音頗大。在習近平到訪前夕,布拉格不少媒體報道,數十面用於迎接習近平的中國國旗,遭到反對人士損毀;而在歡迎習近平的儀式現場,手持「雪山獅子旗」的藏獨人士與中國駐捷使領館安排的持五星紅旗的迎接人群爆發衝突,也反映了捷克面對中國崛起的複雜感情。

近日布拉格「國際事務協會」研究員Michal Thim在《南華早報》撰文指出,習近平訪捷,意在對歐盟「分而治之」,但就算中捷關係改善,並不一定達成中國對歐盟的外交目標。這恐怕是對的:一方面,歐盟繁雜的機制設定,決定了它難以在短期內更改既有立場,例如對華武器禁運;另一方面,中國以投資為「敲門磚」的接觸方式,也無助於改善歐盟對華人權問題的觀感。習近平訪捷期間種種「過度安保措施」,更容易讓一些歐洲人對華產生負面印象,這也正是中國在講究「軟實力」的歐盟面前的短板。由此觀之,中捷關係和中歐關係的發展,究竟可以走到何種程度,都還需要時間來證明,特別是在缺乏利益誘因的時候,才會面臨真正考驗。

小詞典:天鵝絨革命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化運動「布拉格之春」被蘇聯鎮壓,但國內民主派人士仍堅持地下運動。1989年,捷克各界於首都布拉格進行大規模遊行,要求終結共產黨專政,最終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領導人迫於壓力下台,全國進行多黨選舉,反共知識分子哈維爾擔任民主政府的首任總統,完成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轉型。因這一過程沒有暴力流血衝突,故被稱之為「天鵝絨革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