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8日星期四

由金磚國家到TICK


香港報章國際新聞版跟國際社會通常存在差異,除了讀者關注點不同,語言也是原因之一。筆者正研究如何在《信報》這平台,拓展英語世界的國際視野,這是本人離港後希望推進的其中一件事。華文媒體對TICK的出現關注有限即是一例。

不久前,《金融時報》以TICK冠名4個被投資管理者視為極具增長潛力的國家,並稱「BRIC 已死,TICK 當立」。相關名詞並非新事,不少經濟學家、分析師及媒體都不時把國家排來排去,高盛首席經濟師奧尼爾(Jim O'Neill)提出的BRIC是最成功例子,後來擴大至BRICS,居然真正成為政治組織,後來的N-11(金鑽十一國)也有不少報道。但以TICK取代BRIC的提議還是值得思考,因背後反映國際經濟宏觀趨勢的改變。

TICK是指台灣、印度、南韓與中國,北京當然會認為這提法「政治不正確」,《金融時報》則會強調這4個是「經濟體」而非「主權實體」。TICK的出現,是因BRIC提出至今已15年,自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後,俄羅斯與巴西均陷入嚴重衰退,高盛「金磚基金」回報率驟跌,資產大幅縮水,去年底更黯然關閉,當時這基金資產已從巔峰時期的8億多美元,跌至不足1億美元。對投行而言,BRIC這名詞已成噩夢。

自此,把俄巴兩國「除名」的聲音不絕於耳,不少分析員開始認為,兩國上榜是因地緣政治影響力多於真正經濟前景。當然,這兩個國家都是能源及資源出口大國,但正因如此,其經濟增長並非得益於國內生產率提升,而是依賴能源出口。隨着國際油價下跌及新能源技術發展,全球能源市場格局已發生變化,傳統能源導向的經濟優勢被大大削弱,俄巴兩國的弊端便暴露無遺。

資本技術 主導經濟

與之相比,台灣及南韓雖資源貧乏,但均屬「資本 ── 技術」導向型經濟體,尤以科技服務業為核心,台積電、三星等以電子技術為核心的服務導向型企業,似乎更能帶動經濟發展。台灣人本身也許認為經濟前景不明朗,但在一些分析員眼中依然有類似南韓那樣再起飛的潛力。

至於被「留名」的中印兩國,在最近一次金融危機中表現較好,雖同樣面臨經濟轉型陣痛,但姿態積極得多。習近平與李克強固然反覆強調經濟轉型,希望消化過剩產能及關停生產力落後的企業,利用「互聯網+」發展以技術為核心的服務業。印度在莫迪政府強勢領導下,也在走類似路線,一方面大力吸引外資,提高國內基建水平,另一方面強化跟日美的技術合作,拓展高技術製造業及訊息服務。儘管目前難以預計成果,但與俄巴兩國相比,中印依然令投資者有信心。

那TICK的前景如何?不少經濟學家都持保留態度。目前,TICK四國經濟增長的勢頭究竟是周期性還是結構性,尚且難言,特別是「訊息技術密集型服務業」比重的增長,是否只是四國傳統實物商品經濟衰退的襯托,結論莫衷一是。中國的互聯網商務普及與發展速度已超越歐美,但能持續多久,不同學派意見迥異。

TICK這類概念作為一種品牌總是暫時的,上述經濟模式假如能持續發展,自然有其他經濟體加入,而BRIC作為逐漸過時的概念, 卻幾乎毫無懸念。

小詞典:新興經濟體(Emerging Markets)

相較於西歐、北美、日本、澳洲等早期發達國家而言,經濟較為「晚熟」的國家和地區的統稱。新興經濟體的人均收入、資本市場發展和工業化程度,都不如成熟市場,但通常具有一定基礎和市場規範,因此被視為具發展潛力。國際上沒有公認的新興經濟體名單,從「金磚四國/五國」到「金鑽十一國」,都是典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