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6日星期四

蒙古與土庫曼──永久中立國背後

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談中立彷彿已無意義,昔日不少歐洲小國眼見強國對峙,希望通過宣布中立來避禍(例如比利時),大多也失敗告終。至於瑞士的成功例子,則可視作特例。但近年中美俄角力愈來愈明顯,不少國家又想到中立老路,包括「一帶一路」途經的土庫曼,也包括中國旁邊的蒙古。

蒙古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Tsakhiagiin Elbegdorj)去年在聯合國演說,高調稱蒙古成為中立國,認為這將「有助加強我們區域及世界的和平、安全與發展」。

蒙古中立有助和平,但跟「一帶一路有助和平論」是兩個概念。具體而言,蒙古作為中立國的目標,一方面是在莫斯科與北京之間維持平衡,另一方面視美國及其他遠方盟友為「第三鄰國」,以制衡中俄。這意味蒙古既會結束與美國的低度軍事關係,亦不會成為中俄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會員國(正如土庫曼也是因要中立而不正式加入上合組織),卻爭取成為解決亞洲紛爭的「真.超級聯繫人」。該國的「可汗演習」理論上是各國維持和平部隊的演習,美國、中國、歐盟多國都有參加,漸成一個品牌。

蒙古有中立想法,一大原因自然與蘇聯時代的痛苦記憶有關。冷戰中蘇對峙時,蒙古處於兩國之間,接受蘇聯大量駐軍以求自保,淪為實質上的「蘇聯第十六個加盟共和國」,人民雖不滿,但如同東歐人民那樣,只能啞忍。蒙古地政學研究所所長喬因戈爾指出:「作為不想被捲入大規模紛爭的蒙古,那是一段再也不想重演的歷史。」蘇聯解體後,蒙古與美國關係忽然密切,希望以此擺脫中俄影響力,更曾派部隊及教官到伊拉克與阿富汗支援美軍,但中國畢竟是其最大經濟夥伴,大部分能源則是從俄國進口,兩國政府的壓力還是不勝其煩。

相對於美俄,中國是老早歡迎蒙古名正言順當緩衝國的。例如《上海觀察》文章〈蒙古想「永久中立」,影響中國幾何〉,嘉許蒙古不當「大國棋子」、強化「第三方」形象、增加對國際投資者的魅力,相信會為中國北部帶來安全保障,雖然也會削弱中方對某些事務的主動權,但暗示利多於弊。相反跟蒙古曾長期及短期有軍事合作的美俄,就不太覺得那是一回事,但隨着中國外交愈來愈進取,俄國輿論也開始認可蒙古中立對莫斯科的利益。

緩衝效用 國際樂見

有趣的是,中立除了是一種外交姿態,也有內政功用。蒙古正有意仿效瑞士的全民皆兵制度,這對整合社會便是一着棋;加上中立國相對容易免除外國干預,假如中立國元首也是獨裁者,便是很有趣的配套,像土庫曼。

台灣學者魏百谷曾撰寫〈典型永久中立國土庫曼〉,把土庫曼說得相當正面,稱土庫曼在國際場合積極推銷自身理念、主動參與調解區域衝突、簽署相關國際和平條約、積極推動雙邊或多邊外交云云。事實上,催生土庫曼中立化的開國總統尼亞佐夫(Saparmurat Niyazov),被認為是北韓級數的獨裁者,宣布中立似是防止「顏色革命」與「反顏色革命」的另類自保手段,多於外交需要。不過,國際社會真的樂見中亞出現一個緩衝國,一個「中立獨裁國」便這樣催生了。

小詞典:土庫曼中立決議

土庫曼是唯一通過聯合國承認、確立中立國身份的國家。1995年10月,土國總統尼亞佐夫在聯合國會議正式提出「中立國」地位申請,兩個月後,聯合國通過土庫曼成為永久中立國的決議,自此「中立」成了土庫曼在中亞境內的身份認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