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7日星期一

重讀《帝國斜陽》對英國的啟示

英國通過「脫歐」公投,卻引來本國空前大分裂,既有不同階層、不同世 代的矛盾,亦有蘇格蘭、 北愛爾蘭等的分離主義,但這自然不是英國第一次面對類似危機。大英帝國的解體,就是震盪大得多的持續事件,英國本部卻安然度過,而且轉型得頗為成功。英國 著名記者拉平(Brian Lapping)所著的《帝國斜陽》(End of Empire),專門記述1947至1980年間帝國瓦解的過程,同時也有紀錄片推出,在香港回歸前曾被廣傳,對我們理解當下的國際政治局勢,也有借鑑意義。

大英帝國是史上面積最大的帝國之一,鼎盛時期殖民地遍布全球。自1947年印度宣告獨立,到1980年羅德西亞(Rhodesia)獨立成津巴布 韋,共計49個前殖民地擺脫英國殖民統治。拉平重點記述10個案例,分為遠東(印度、馬來亞)、非洲(黃金海岸、肯尼亞、羅德西亞)、中東(巴勒斯坦、伊 朗、 埃及、亞丁、塞浦路斯)三大類。

當時面對席捲全球的民族主義運動、反殖獨立呼聲,英國的總體政策是「順勢而為」,亦即不再動用武力,也不期望維持對殖民地的絕對統治,卻通過一系列 制度設計,鼓勵殖民地自治,與當地民族主義者談判,並最終達成「主權移交」,使得大英帝國體面地從前殖民地撤出,並保留種種明暗影響力,繼續成為「沒有帝國的帝國」(在左翼學者眼中,就是所謂「新殖民主義」)。

「柔性管制」保日後聯繫

英國這樣的姿態,在遠東和非洲取得成功,在中東則相對失敗,撤離巴勒斯坦和亞丁時悄無聲息,而且相當狼狽,與在印度、非洲衣香鬢影的移交典禮大相逕庭。拉平指出二者之間的分別,正是英國去殖前夕的種種制度設計,未能在中東得到貫徹,因此,我們更有必要了解大英帝國的制度遺產。

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理念,從武力管制轉向「制度推廣」,其教訓主要是從美國獨立戰爭中習得。自從來自倫敦的武力和專制,讓英國痛失美國殖民地之後,帝國開始採取「柔性管制」,逐漸賦予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地自治權。這一統治理念在二戰後繼續發酵,英國及其委任於各殖民地的總督,實際上成了各地獨立前夕政制發展的主要推手。英國人對帝國的政治制度,有相當自豪與自信,相信對各地的精英階層,有高度同化作用。根據拉平總結,英國政制核心有三個層次,最上層是君主立憲制的虛君,中層是富於競爭的政黨政治與內閣,下層是由知識分子和專業精英組成的文官階層,他們都是廣義的管治者、持分者。帝國殖民地發展內部自治政府,就是帝國總督在當地推廣這一套政治制度的過程。

在推動殖民地自治過程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是實現「本地人參政」。在殖民統治結束前數年,殖民地總督都會選擇一批「當地傑出人士」、「社會賢達」進入立法機關,與殖民政府共同議政。初時殖民地立法機關僅充當總督的傳聲筒,然而隨著本地精英不斷加入,尤其是本地人逐漸擔任具實權的行政職務後,立法機關也逐步演變為殖民地自治的重要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殖民地自治過程中、乃至獨立後廣受民眾歡迎的領袖,往往並非殖民政府利益的代言人。然而出於對制度的維護,英國政府仍舊對這些當地新晉領袖,抱以尊重和支持(當然,也是為了利用)。例如1930年前後,印度殖民政府中的印度裔文官,已比英籍官僚更富行政能力,印度治理實際上已經朝印度人內部不同派別的政治博弈發展,而在印度獨立前夕,英國派遣的副王(相當於總督)蒙巴頓勛爵,就直接以末任總督身份,專注與印度本地領袖甘地、尼赫魯等人談判。過程中,英國以「談判者」而非「統治者」的姿態與印度精英交流,最終為英國和獨立後的印度繼續保持特殊關係奠定了基礎,除了令印度成為英聯邦核心,也逐漸建構出今天的「英印文化共同體」。

英帝國對殖民地社會的文化滲透,亦對協調英國和殖民地關係起到重要作用。在帝國尚未解體時,殖民地的精英階層普遍將子女送往英國,接受英式教育。他們對英國的文化、制度和理念耳濡目染,學成之後又往往回到故土,在殖民政府或獨立後的政府中出任要職,使得獨立後的新政府,多少繼承了英治時期的管治理念和手法。殖民地總督推行的政治改革、和深受英國影響的本地政治家治理之間,之所以能夠平穩過渡,英國政治文化的軟實力功不可沒。這可以解釋為何不少殖民地在主權獨立後,都要留在英聯邦,更主動充當維護英式制度的國際地位的衛士。

換言之,英國處理去殖潮流的核心立場,並非延續帝國統治,而是將帝國的損失減到最少,再將英國利益用其他方式、改頭換面展現出來。這無疑是英式現實主義的體現:二戰後英國國力大減、又面臨反殖浪潮和冷戰二元對立,明白高壓和武力捍衛都得不償失,同期法國在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的遭遇就是明證。面對獨立呼聲,英國決定並不阻止,而是以制度推廣、文化滲透為手段,推動殖民地人民走一條英國有份參與設計的「自治-獨立」制度化道路,以最低成本構建出各個既和平獨立、又與英國維持政經聯繫的新興國家,最大限度維護了英國在全球的利益。大英帝國的崩潰,其實也是英國在後殖民世界的涅槃重生。英國處理脫歐公投後的挑戰,如能秉承同一智慧,不拘泥於形式,用自己的方式重新鎖定和歐盟的不同關係,再穩住內部形勢,也許對自己、對歐盟都不是壞事。

小詞典:不列顛治世(Pax Britannica)

指英帝國統治巔峰時期。拿破崙戰爭後,英國開始進入全盛時期,在國際經貿和政治領域佔明顯優勢,通過經濟霸權和強大海軍,令其殖民帝國不斷擴張。至一戰後的巴黎和會時,英國再託管戰敗國殖民地,帝國統治範圍遍佈七大洲,世界陸地面積和當時世界人口1/4都屬英國統治,因此又稱「日不落帝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